【2023調查報導與事實查核工作坊】調查1年蹲點100天沉浸式採訪 揭露高山農業崩壞真相

記者/曾慧雯、陳偉婷

高山水蜜桃、高山茶、高山高麗菜質優味美,但你知道是怎麼種出來的嗎?高山農業發展60年,曾經代表著人定勝天的精神,但背後其實充滿違法濫墾、超限利用,也讓原本美麗的山巒變得支離破碎、體無完膚。

「2023調查報導與事實查核工作坊」7月29、30日於台北舉辦。媒體的調查記者和報導致力揭發真相、帶來改變,今年工作坊邀請「卓越新聞獎新聞報導專案獎助計畫」獲獎助者、上下游新聞市集總編輯楊語芸分享〈高山農業崩壞現形記〉。

圖1:上下游新聞市集總編輯楊語芸分享〈高山農業崩壞現形記〉採訪過程/攝影:林鼎皓

高山農業違法濫墾,破壞水保、污染橫行

楊語芸一開始分享一張由從高處拍攝的照片,照片裡的山頭有一半密集開墾種植,顏色參差看起來就像「癩痢頭」,另一半則是布滿碎石的大崩壁,崩壁正下方還有一條狹窄且無安全護欄的產業道路,人車行駛其中,稍有不慎就會被落石擊中、墜入萬丈深淵。而台灣民眾吃的高山高麗菜,就是每天天色未明就經由這條險路運送下山,載到市場販售。

圖2:大崩壁下方就是落石頻仍的力行產業道路,也是菜車必經之路/圖片:擷自上下游新聞

楊語芸說,台灣高麗菜前三大產區都在高山,為宜蘭大同、台中和平及南投仁愛,而這也是本篇報導的調查範圍。由於高山蔬菜利潤豐厚、投報率驚人,農民和菜販甘願與天對賭,用流籠運菜、滿載大卡車過危險崩壁,都是家常便飯。

為了在夏天生產甜脆的高麗菜,即使是逼近垂直的險峻陡坡也種好種滿。楊語芸說,山上寸土寸金,農民不放過任何一塊空地,就連派出所門前不到半坪大小的花圃,都可以種滿兩排高麗菜,非常不可思議。

濫墾不只帶來破壞,還有污染。楊語芸分享調查報導中一段1分鐘長的影片,這是花了1年時間用縮時攝影機拍下的高麗菜種植採收過程,可見到高山高麗菜收成後,農民立刻就會灑雞糞、石灰、整地,無縫接軌種下一輪高麗菜,土地完全沒有休息的時間,長期會造成土壤板結貧瘠、重金屬污染,甚至損害農民健康,

除了果樹、高麗菜以外,高山上最陡的山坡,通常都種茶樹。因為傳言海拔越高的茶越好喝,讓高山茶成為超限利用最誇張的作物,連「加強保育地」都不放過,導致水土保持荒腔走板,政府卻幾乎毫無作為。

圖3:收成後,農民立刻灑雞糞、石灰、整地,無縫接軌種下一輪高麗菜/攝影:林鼎皓

高山蹲點100天危機四伏 「沉浸式採訪」與農民搏感情

這一系列費時一年的調查報導,除見證農民「人定勝天」造就的農業奇蹟,也目睹高山千瘡百孔的環境慘狀,但楊語芸回憶,這一切實際執行起來並不容易。高山上路況不佳,為了本篇報導,公司買了一輛四輪傳動的車,深入調查範圍內每一條顛簸難行的農路,更提心吊膽多次經過以危險著稱的力行產業道路。

楊語芸印象深刻的是,第一次開車經過力行產業道路,一邊是大崩壁,時不時就會有石頭滾下來;另一側則是懸崖,她雙腳發軟,根本不敢開過去。但調查工作必須獨立作業,她車子卡在入口又影響後面來車,最好只好牙一咬、硬著頭皮踩油門,「那次真的嚇到了」。

但更可怕的是,恐懼也會麻痺。農民們常說,這條路哪裡抖?哪裡可怕?僥倖認為山不會塌下來;楊語芸久而久之也習慣了,她的LINE群組每天都會收到力行產業道路的路況即時,常常看到驚悚的影片:車開在路上,落石從山上轟隆隆滾下來,如果晚一點應變,一定人車都被衝下山。但她不怕生命無常,反而怕的是「路又要封了」,路一封、交通必須繞道,又增加生活的困難。

圖4:山區路況不佳,力行產業道路一側是大崩壁,另一側則是懸崖/圖片:擷自上下游新聞

而為了與農民、移工「搏感情」,楊語芸借宿在農家、宮廟,長期在山區蹲點「沉浸式採訪」,幫菜農分級理菜、陪茶農熬夜製茶、助果農採果包裝,更與移工共享他們的歡喜悲哀。楊語芸說,由於上山一趟就要4小時車程,因此她通常會安排一次待7-10天,每次都會先安排好要去哪戶幫忙採收作物,總計在山上約待了100天,曾有過在寒冷的夜裡躲在車上睡睡袋、連續7餐都吃泡麵果腹,讓她忍不住說出「真不是人過的生活」。

調查的難關,除了山路崎嶇危險、要與農民移工建立信任關係外,菜販、行口低調不願受訪,以及拍攝滿載菜車駛過大崩壁下方道路畫面,也都經過來回多次的協調,其中艱困難為外人道。

此外,研究資料不易耙梳,也增加這篇報導的困難度。楊語芸指出,近20年幾乎沒有在職學者著力於高山農業的基礎調查,更遑論提出解決方案,數據和資料都停留在數十年前,顯見政府幾乎放生高山農業。

政府無回應該怎麼辦?媒體揭露真相即是力量

採訪過程中,政府的態度讓楊語芸失望。楊語芸曾向農委會水保局詢問是否可開放圖資供媒體查閱,卻遭拒絕,對於違法地種植現況如何,水保局亦回覆「不清楚」,因此,楊語芸只能土法煉鋼,利用空拍,以人力一筆筆檢視調查範圍內總計1萬3175筆、1萬2997公頃土地。「仔細看可以分辨得出來,有支架的是果園,低矮的是高麗菜田,很整齊的是茶園,」她說。

當楊語芸採訪農委會,高山種植使用雞糞、石灰,對環境污染嚴重;農委會回應,都有解決,且鼓勵部落改成有機種植。但細查資料,部落有機種植的重點推廣區位於花東,也並非報導調查的區域,「官方沒有治療到重點」。

楊語芸也說,當她問農委會,高山高麗菜多,讓價格崩盤時;農委會也說,已經跟高麗菜種植大戶講好,不要再種高麗菜。但農委會溝通的「大戶」是平地的大戶,而不是山上的大戶。「問題出在山上,卻解決山下,就像頭痛醫腳一樣。」

圖5:高山農業問題、水保問題歷時數十年,仍未見政府妥善處理/攝影:林鼎皓

楊語芸坦言,自己很喜歡山,可是這個題目讓她在山裡看到的,都是她不喜歡的部分。她認為,政府若要解決高山農業亂象,要先願意坐下來好好談,必須痛下決心,因為一定會有陣痛期,但看來並沒有人願意著手處理問題。高山的農業問題、水保問題歷時數十年,也歷經多次改朝換代,問題還是存在,「只是要改跟不改的問題」。

儘管這個調查報導引起關注,且讓楊語芸和兩個國小同學相遇,但她對報導的力量抱持悲觀。

楊語芸說,平時只要有批評農業部、經濟部的新聞報導,這些部會往往會立刻發新聞稿澄清,但這系列報導刊出後,兩大部會完全沒有聲音,一篇澄清稿也沒有,可見「他們不覺得有人會在乎」。

面對重要議題,政府卻沒有回應、沒有作為,媒體該怎麼辦?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執行長邱家宜表示,媒體應該持續報導,因為當媒體揭露真相時,就已經是一股力量。楊語芸也期許,當有一天我們會要求民意代表提出山林政策並執行時,這才是一個真正成熟的公民社會。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台灣事實查核教育基金會和優質新聞發展協會共同舉辦「2023調查報導與事實查核工作坊」7月29、30日於台北舉辦。工作坊內容聚焦在追擊真相的調查報導、AI時代的造假訊息、事實查核挑戰與社群平台的假訊息漩渦。

圖6: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執行長邱家宜(左)與上下游新聞市集總編輯楊語芸(右)/攝影:林鼎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