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唸歌館館長吳栯禔在「優沙龍」分享她發揚台灣唸歌曲藝的宏願,除現場清唱一曲,也發願希望台灣唸歌從宜蘭出發,立足台灣、放眼世界。
吳栯禔說唱藝術國寶楊秀卿的關門弟子,2024年八月在的「優沙龍」講座分享她如何透過歌謠來傳遞台灣文化故事。在悠揚的月琴聲中引吭清唱,她期望「唸歌文化」能夠持續唸唱臺灣這塊土地的故事,並且在未來的世代生長出不同樣貌。
吳栯禔出生宜蘭,十七歲進入蘭陽戲劇團,開始接觸歌仔戲及北管等傳統戲曲,並在2013年進入許亞芬歌仔戲劇坊。
許多台灣戲曲的研究都同意,台灣歌仔戲的發源地在台灣宜蘭,起初只是人們在農忙之餘,於廟前大樹下人群聚集之處,簡單吟唱,扮戲自娛,形式自由,十分親民。而在台灣民間的歌仔戲文化中,無分內場、野台,演出劇目都會順應時事、社會變遷不斷納入應時應景的內容,為了讓觀眾看得過癮,展現十足的文化包容力。吳栯禔身為歌仔戲文化傳承者,從戲台實踐中感受到這種豐沛活力,也提醒自己,這戲不只是唱給一個戲台下的觀眾聽,還要把這「宜蘭的聲音」傳得更遠,唱給更多人聽。

歌仔戲功底的吳栯禔,真正與唸歌的結緣可追朔到2016年。當時頭城「喚醒堂」舉辦「扶鸞人文藝術音樂會」,她憑藉歌仔戲功底上場演出。隔年礁溪主辦街頭音樂會,目睹素有「宜蘭國樂之母」之稱的張月娥老師,雖然高齡且身體狀態不佳,在樂師演奏熟悉的曲子時,卻仍有超乎尋常的反應,讓吳栯禔相當感動,也激發起她傳承的念頭。2020年,她向台灣說唱藝術國寶楊秀卿學習月琴及唸歌藝術。
「唸歌」藝術又稱「唸歌仔」,形式是由一人或多人唸唱,配合月琴、大廣弦等傳統樂器伴奏,將故事透過唸歌者的獨特演繹,傳遞給觀眾;題材多以民間傳說或是勸人向善的故事為主,曲調則依故事內容或唸歌者特色,自由改編變化。

為了追尋宜蘭這塊土地的聲音,她也搜集噶瑪蘭古調來練習,並十分珍惜與不同領域的音樂人跨界交流的機會。而這些努力,都是為了讓自己腳下土地的美好聲音與故事,能讓更多人聽見。2022年,她在礁溪四城巷弄裡找到一處老宅,成立「台灣唸歌館」,希望用自己的方式,把台灣文化傳承給年輕人。因其歌仔戲功底,以及加入不同元素的大膽創新,讓吳栯禔的唸歌呈現不同韻味,「台灣唸歌館」因而吸引不少傳統戲劇愛好者參與,近年來「台灣唸歌館」因參與各項社區活動及公演,逐漸打出名聲。
吳栯禔比較歌仔戲與唸歌的差別:「歌仔戲在台上有唱、有演、有身段,但唸歌是透過月琴伴奏,講唱故事,唸得清楚明白最要緊。」唸歌表演的訣竅就是「唸歌者要投入」,聽的人才能感受到演唱者的喜怒哀樂,才會真的感動。對吳栯禔來說,唸歌不是通俗娛樂,而是文化藝術。她矢志做好一個「文化擺渡人」,承繼前輩技藝及精神。她相信「唸歌」的種籽必將在這片土地上發芽茁壯,並將「唸歌」的精彩傳唱全台。
(紀錄整理:孫璇;編輯:邱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