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沙龍202407

台積電的國際布局與戰略

近幾年美中激烈對抗、晶片戰爭打不停,以前很少被世界注意到的台灣,如今全球矚目。因爲台灣掌握全球七成半導體製造能量,獨占九成高階製程技術的台積電,更成為全球關注焦點。台積電在美、日政府要求下赴當地投資,國內也出現是否因此而技術、人才外流的質疑。「優質新聞發展協會」日前邀請財經專欄作家林宏文,在「優沙龍」講座分享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國際布局與戰略,讓大家更理解台灣在與美、日、中的競合下將何去何從。

台積電的成功模式

林宏文認為,台灣半導體產業成功有「3+1」個原因。第一是台灣成本低,員工勤奮、超時工作、薪資不高,造就了超高性價比。第二是以專業分工和聚焦發展,以上駟對別人的中駟或下駟。第三是國內競爭激烈,強者才能站上國際舞台。這三個因素也是台灣資訊電子業能夠成功的原因。不過,半導體有別於其他電子業的(+1)條件,則是半導體困難度更高且更複雜,這種高門檻與高障礙的特性,讓台灣得以擺脫中國的追趕,持續領先對手三星及英特爾,在藍海市場創造高附加價值。

林宏文說,張忠謀創辦台積電,基本上是依循「民有、民治、民享」三原則。他從客戶需求出發,把台積電打造成有如客戶自家的晶圓廠(民有)、依照客戶需求而治理(民治),以及與客戶共享成功果實(民享)的目標,由於落實這三個原則,台積電才能如此成功。

「我家就是你家,而且比你家還好。」林宏文表示,台積電把自己定位為「客戶最佳的晶圓代工廠」,吸引了許多沒有工廠的IC設計公司。客戶只要敲進一組密碼,就可以隨時進入台積電提供的電腦系統,直接看到晶圓生產進度,包括目前正在台積電的哪個工廠、進行到哪個流程。台積電生產出產品良率很高、成本很低,許多原本有工廠的公司,最後都決定收掉自己的工廠,下單給台積電。台積在產能供不應求的時候,還曾轉單到三星,讓客戶去三星得到服務,所以為客戶而服務是台積電的核心宗旨。

張忠謀在台積電內部最重視兩件事,一是研發,二是訂價,並且認為訂價是CEO最重要的工作。一般公司的訂價是毛利要多少,所以產品要賣多少價錢,如果折舊期拉的過長,成本看起來很低,會誤判這個訂價能賺錢。台積電為避免這個誤區,同時採取先進製程、良率好以及折舊等三個原則來做定價。因為折舊期短,費用高,生產成本就高,所以三奈米、五奈米量產初期的訂價就比較貴,但等五年攤完後,它就大降價,回饋客戶。

反觀三星、英特爾產品量產的速度比較慢、良率差,等到他們量產,良率追上來,台積電折舊應該也折得差不多了,開始大降價,讓三星、英特爾也必須配合降價。用折舊策略做產品訂價(前期高價、後期低價),同時打敗競爭者,這是很高明的手段。縮短折舊期會影響公司對資本支出的態度,因為成本高,支出時就會謹慎。

在經營管理上,台積電注重開會效率;設立技術委員會,採取橫向與縱向的交叉管理;落實知識管理、形成學習型組織;專業決策、杜絕人為誤差及私利;價格以外都要領先對手,讓對手絕望;建立24小時接力研發的「夜鷹部隊」以,及「台積電大同盟」生態圈。2018年張忠謀退休時曾說,台積電盛世還可以持續二十年,競爭對手三星、英特爾追趕不上。台積電當然也有挑戰,因為做國際化布局時,要面對人才、與管理成本上升的問題。

地緣政治的挑戰

美國目前遇到歷來最大對手中國,雙方對決至少還會持續5-10年。美國目前仍是全球創新與創業的中心,並在區域上主導印太經濟框架,試圖減緩中國的發展。而中國面臨房地產崩盤、外資持續撤退、產業結構轉型等三大挑戰,中國市場可以維持美國標準之外的另一套產業鏈嗎?

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目前看來仍難撼動,蘋果去中化僅限於地理上的概念,Vision PRO供應鏈依然大量交給陸商;紅色軍團進擊全球,南向、東進的速度與規模都在加速;中美脫鈎對消費性商品影響低,電視、洗衣機、冷氣、筆電、手機、穿戴式裝置都還是大陸製造;而抖音、拼多多、TEMU、SHEIN,中國最新出口的產品仍征服美國市場。

MIT Sloan管理學院黃亞生教授認為,中國過度重視經濟成長數字,但民眾無感,另外就是中國著重工業基礎的投資建設,卻忽略農村教育及醫療,農村民眾智商有一半低於90,未來生產力提升及產業轉型將面臨挑戰。中國過去受惠於改革開放,才能累積財政盈餘,持續投資基礎建設;對外則採取開放及合作,比如利用香港的自由法治及開放的金融與資本市場。但國進民退,靠壟斷及特許獲利,民營企業則受到壓抑,造成經濟南韓化、政治北韓化的現況。

台、美聯盟的契機

台美是屬於品牌與代工、軟硬體整合的聯盟關係,比如Intel、微軟、思科、蘋果、Tesla、輝達、NIKE、LULULEMON概念股。川普認為台積電搶走美國人的工作,其實是台灣幫助美國創造了很多工作機會。目前美國仍領導全球半導體產業,只不過是讓一點製造利潤給亞洲及台灣企業。

台商過去是西進與南向,如今要東征;過去是為了降低成本,如今則要創造價值。台灣企業營收上兆元已有5家,超過5000億元有10家,超過3000億元有50家,台企要更加國際化,也需要大量國際人才才能進行更多創新、創業思維。

台、日聯盟的契機

日本人認為台積電成功的秘訣,在於創立台積電大同盟Grand Alliance),協助客戶、聯盟成員和公司贏得業務並保持競爭力。而台積電的五年加速折舊策略不止影響企業的獲利品質、訂價策略、更是擊敗對手的關鍵武器之一。另外對於成本、利潤、良率及員工能力的要求,也是台積電極具競爭力的因素。

台積電在日本設廠(熊本JASM)成功的因素在於,台積電具備強大的技術、服務及獲利能力,能夠將成功協助美商的晶片製作技術,轉移到日本企業。再則就是地緣政治緊張,各國都要追求經濟安全,台、日聯盟的基礎就建立於互補、互利且互信,成功機會較大。

台積電設廠的熊本縣曾發生過日本最嚴重的水污染事件(汞中毒及水俁病),故當地居民對於水資源的保護相當重視,林宏文認為,台積電必須與在地居民和政府做好溝通,以免設廠遭遇阻力。熊本JASM將會在日本投資兩個設計中心及一個封裝研發單位,並將供應商拉進台積電大同盟,且達成60%的在地採購目標。此舉並不會損及台灣供應商的利益,因為台積電在台灣遍地開花,本地供應商現在也很忙,也會配合台積電的供應鏈安排。

日本半導體的從業人員,從最高時的20萬人降到目前8萬人,人數只比台積電多一些,且年紀偏大。由日本政府與8家民間企業合資的晶圓代工廠Rapidus,員工平均年齡57歲,每個月新進的員工年齡約在50-60歲。而加入熊本JASM的員工都是20-30歲的年輕人,較有活力,但台灣工程師在日本人是少數時就不講英文,讓日本員工覺得熊本廠有點像台灣殖民地。

林宏文認為,台積電進軍日本不是黑船再現,因為台灣是全世界的朋友,追求的是雙贏,不是取代別人的新霸權。面對地緣政治的挑戰,台日聯盟是最佳互補組合,因為台灣產業以代工為主,日本則以品牌發展為先;日本半導體設備材料強,台灣則是製造領先,台、日聯盟可以協助日本爭取到最大商機。

台灣政府能夠塑造良好的經營環境與條件,如開放社會,效率化的資本市場,並規劃從PC到半導體的完整產業發展計畫。而台灣企業本身具有創業精神,彈性應變及執行力強,善於掌握市場機會,這些經驗可協助熊本JASM的發展。

總體而言,台、日的交流還有一段路要走,因為台灣企業的國際化才剛起步,即使台積電都還有努力的空間。另外台、日雙方交流仍然不夠,日本對於台灣的了解仍然有限,而台灣赴日本投資成功的案例較少,日本人通常需要長時間交往,才能建立彼此互信的關係。加上日本對創新創業的目標及投資承諾都很高,日、台其實有很多機會共創商機。

推薦相關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