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新聞所與社科院臺灣社會韌性研究中心籌備的【科技創新與社會韌性論壇】 ,

邀請到諸多專家學者,探討 AI 科技在不同領域與面向的影響,最終如何啟發走向更具韌性的社會。

歡迎大家踴躍報名!!

🔗報名連結: https://forms.gle/pZpN9Y2ctPAQeQGP9 (報名截止至11/30)
📅日期:...

【2023調查報導與事實查核工作坊】

現在是人人從網路吸收資訊的年代,各種社群平台拉近人與人的距離,ChatGPT、AI生成圖像工具等蓬勃發展,也大幅降低民眾進用新科技門檻;但彈指之間就能產出華麗、難辨真假的影像、影音或訊息,提升資訊生態圈的風險,為事實查核的求真之路立下銅牆鐵壁。

今年調查報導和事實查核工作坊,將聚焦在AI時代的造假訊息、事實查核挑戰與社群平台的假訊息漩渦,探究缺乏消息來源或僅有單一消息來源的訊息,如何透過社群、媒體的擴散影響大眾。...

記者陳慧敏/報導

2023調查報導與事實查核工作坊的第3堂實作課,鎖定教師群,由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總編審陳慧敏主持,邀請華江高中公民老師林思伶、竹山高中國文老師林玫芳分享她們的教材和教案。她們也無私開箱設計教案、企劃教材的思考歷程,同時傳授授課實務觀察,吸引15位學員參加,多為在教育現場的高中、國中老師。

圖1:華江高中林思伶老師(左)和竹山高中林玫芳老師(右)。攝影:趙元彬。

圖2:華江高中林思伶老師(左...

記者陳偉婷、吳仲安/報導

AI科技急速進化,不僅讓造假訊息的成本降低,也因技術持續更新,讓影像真假難度加高。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在今年調查報導與事實查核工作坊設計實作分流課,其中有一堂是「 AI時代的媒體識讀 」,帶著學員共同研討識讀 AI影像的識讀心法和技巧 。

主持的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副總編審陳偉婷說,從2022年底以來,網路假訊息開始大量出現AI製圖或影像,且愈來愈難辨識,增加查核工作難度。以往「有圖有真相」的時代已經徹底過去,現在面對網路圖像,...

記者吳仲安、陳璽安/報導

調查報導與事實查核工作坊的實作分流課程「查核記者的數位調查術」,由查核中心記者陳璽安和馬麗昕開箱查核記者常用的數位調查技術,帶著30位學員動手學習查核工具,學員主要是媒體記者和老師,也有少數是大學生,學員充滿學習熱情,在課堂學技術,堅持解完謎題才下課。

「查核記者數位調查術」引發老師、記者好奇報名,課程一開始,學員就熱絡互動,並且保持高度的學習熱情,老師們期望把數位技術學會帶回教學現場,而記者則想學會,...

記者陳慧敏/報導

2023調查報導與事實查核工作坊於7月29日及30日舉行,首次設計3堂分流的實作工作坊,3場工作坊的主題,分別是AI時代的媒體識讀術、跟著查核記者學數位調查術,以及高中老師媒體識讀教案分享。三場實作課,都吸引學員踴躍發問,積極參與討論。

工作坊是期待透過分流課程,擺脫大禮堂聽講的形式,讓學員跟講師有活潑互動,更容易提問和學習。三堂實作課有不同的設計和用心,在AI識讀新法課程,是由資深媒體工作者黃哲斌分享AI訊息識讀心法,...

記者陳偉婷/報導

社群平台演算法、AI新科技都在改變你我的生活,也創造一個有利假訊息傳播的環境。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台灣事實查核教育基金會和優質新聞發展協會7月29、30日舉辦「2023調查報導與事實查核工作坊」,探討AI科技可以快速造假訊息、影響輿論環境,但也可能成為協助事實查核的利器。而社群平台追求放大點閱的經濟模式,讓能勾動民眾情緒的傳言更有擴散的空間,因此民眾懂得辨識訊息來源、學習識讀和主動查詢,是生活在網路虛幻訊息環境中必備的求生之道。

...

記者/許雲凱報導

讓流量變現是數位媒體的經營真理,ETtoday總編輯林妏純笑稱自己是「直球對決」,出席論壇剖析她在編輯台的思考,如何在數位小編當道的環境中,找到數位媒體的守門角色與出路;中正傳播學院教授管中祥則以娛樂新聞案例,生動地勾勒出數位媒體「共造風向」的現象,並點出資歷淺、薪資低的網路小編成為新聞守門人的風險。亞洲事實查核實驗室主任李志德也提醒,網路帶風向議題有其生態系,查核組織不只要單點擊破,也要縱整觀察,有助釐清生態系如何運作。

「...

記者陳培煌/報導

網路社群平台成為民眾獲取資訊的主要來源,但帶有情緒、極端的貼文,不僅獲得高觸及與互動率,為平台帶來廣告效益,更助長假訊息傳播。媒體人、傳播學者與查核組織工作者表示,民眾應跳脫「社群泡泡」,透過多元管道獲取資訊,同時社群平台得善盡治理責任,避免平台與假訊息成為經濟共生模式。

「2023調查報導與事實查核工作坊」7月29、30日於台北舉辦。活動第二日第一場講座「社群平台的假訊息漩渦」由《天下雜誌》編輯顧問黃哲斌、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劉昌德、...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