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調查報導工作坊/活動報導五:打擊假訊息 事實查核中心上線

打擊假訊息先鋒 臺灣事實查核中心上線    特約記者/吳淑鈴

7月31日,「臺灣事實查核中心」(Taiwan FactCheck Center)網站正式上線。

2018年調查報導工作坊在最後一場座談中,「優質新聞發展協會」理事長胡元輝即以「總結座談-事實查核爭議與展望」為題,說明臺灣第一個事實查核中心的內涵和未來運作方式。

「我們未來可能生活在一個真假難辨的世界,怎麼辦?」胡元輝說。

優質新聞發展協會與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協力成立臺灣第一個事實查核中心,圖為優質新聞發展協會理事長胡元輝。(攝影/吳淑鈴)

假新聞非精準用詞 網路上多只是「假訊息」

在討論解決方式之前,胡元輝先從假新聞定義說明現今問題。他解釋,假新聞(fake news)一詞已經被賦予了太多政治色彩或其他不同的想像和定義,譬如美國總統川普不斷地用fake news指稱任何反對他的新聞內容;使得愈來愈多學術或公民團體放棄使用fake news。以精準的方式來說,假新聞在傳統中文語意裡,很容易想像成是由媒體組織製作的訊息;實際上,在網路或手機上散播的假內容,往往不一定來自媒體組織,多數是匿名者散佈的訊息;胡元輝表示,較精準的辭彙應該是misinformation、disinformation 或是 false-information等用詞。

在假新聞的類型方面,美國的First Draft是一個專門處理假新聞議題的非營利組織,該組織定義了假新聞的七種類型,分別為諷刺惡搞、誤導性內容、假冒性內容、虛構性內容、題文不符、脈絡錯置和操弄性內容。胡元輝說,諷刺惡搞、題文不符等類型,其意圖不在於偽裝成真實樣貌,因此大家較容易辨識出真假,對社會的傷害和影響也較小。但其中的「假冒性內容」、「虛構性內容」和「操弄性內容」三項,是透過製造、虛構、扭曲真實訊息,意圖改變人的認知、達成特定目的,是社會大眾需要特別警覺和重視的內容。

數位科技催化   擴大假新聞生態系統 

隨著新時代的數位工具發展,出現了「假新聞生態系統」(misinformation ecosystem)。胡元輝解釋,這個假新聞的生態系統和過去的傳播方式相較,具有更多、更方便的途徑散播,其背後更藏身了許多運用假消息遂行其意圖的政治和商業力量。譬如在過程中,有許多專業或專職的網軍、水軍即成為專業商業生產體系的一環,「所以它可能是一種產業,把早期行銷廣告公司做的事情,更進入到陽光之下」,胡元輝說。

此外,從若干案例中顯示,有些媒體雖然不是專門製造假新聞的媒體,但對於傳布的假資訊卻視為真實,這些不求甚解的媒體也加速了假新聞的散佈。因此假新聞生態系統使得假新聞問題更加複雜,假新聞不但傳播得更快,也更容易被人接收,甚至讓別有居心的人可輕鬆地利用這項新生產業鏈發布假消息來賺錢,或是透過政治力介入或試圖洗腦。胡元輝表示,如果民主政治的概念是人民要自己自治,自己決定公共事務的,要依靠的必須要是真實可靠的訊息,「如果現在的訊息都不真實、不可靠,怎麼能實現人民的自治呢?」胡元輝說。

兩組織協力組成臺灣第一個事實查核中心

工作坊參與學員對於臺灣事實查核中心的介紹都十分專注地聆聽。(攝影/吳淑鈴)

在假新聞大行其道的情形下,開始有人重視事實查核(fact-checking)概念。例如一些歐美民主國家裡就出現了事實查核機制,尤其近七、八年的成長非常快速。胡元輝說明,根據美國杜克大學研究,全球目前有149個事實查核計畫,分布在53個國家,亞洲有22個計畫,臺灣卻1個也沒有。

他解釋,臺灣有些媒體會設立事實查核團隊,但因為國際事實查核計畫必須符合一些共通規範;因此「媒體觀察基金會」和「優質新聞發展協會」便聯手完成此計畫、成立臺灣事實查核中心,同時參考國外組織如何進行事實查核。如國外很多組織除了查媒體、網路訊息,同時也查公眾人物或政治人物的言論;以美國2016年總統大選為例,候選人在進行在政見辯論會時,事實查核員就會在一旁查核候選人所說的政見是否具有事實基礎。

組織、查核過程須透明化與嚴謹要求

胡元輝表示,事實查核中心最重要的本質是具備公信力。以國際事實查核規範來看,必須符合「透明化」(transparency)要求,若未符合此規範,其他人就無法查核該組織,同時也不清楚該組織如何查核事實,因此臺灣事實查核中心努力要做的就是把所有的查核方法公開在陽光下。

在符合透明化的要求下,臺灣事實查核中心是由鄭瑞城、翁秀琪、賴鼎銘、蘇正平、黃旭田和胡元輝六名來自學術界、法律領域和教育界的人士組成諮議委員會,並由前教育部長、前政大校長鄭瑞城擔任召集人;組織規章的制定由諮議委員做出最高決策,同時避免任何政府、政黨經費介入,並聘任專業工作人員進行嚴謹的查核程序。

在查核程序方面,事實查核會經過三道程序。首先由第一位查核員寫出內容,接著再由另一位查核員複查,此階段須確認所有事實依據是否能公開且無疑慮,之後再由主管進行第三層查核。胡元輝說,必要的時候還會再由諮議委員會的諮議委員進行第四層查核,所以從查核過程到公開結果的所有歷程,都會依循非常嚴謹的程序。

彌補現有媒體不足 若錯誤需顯著更正

回應現場參與學員對於事實查核中心和現有新聞媒體存在何種差異的提問。胡元輝指出,歐美國家會出現事實查核機制,關鍵因素是對政治人物、媒體不信任,「如果媒體可以善盡功能,政治人物如果能在民主政治裡扮演他應該有的角色,其實不需要事實查核。」但因為新聞媒體在職能上產生了失靈或失衡現象,所以就需要事實查核發揮彌補跟監督的功能。

另外,因應事實查核機制可能發生錯誤的處理方式,根據國際事實查核聯盟的規範,若事實查核中心出錯,不但要勇於更正,而且必須「顯著更正」;胡元輝表示,國際事實查核規範所要求的更正機制,會比媒體一般所做的更正來得更加醒目。

別人在做的、做不好的 事實查核中心不做

關於事實查核中心和一般媒體組織從事的內容差異;胡元輝解釋,事實查核中心有其功能和限制,和媒體從事的調查報導不一樣。具體來說,臺灣事實查核中心不從事兩項內容,第一個是「別人已經在做的」,如果媒體已經能妥善地澄清或報導了某些事件,事實查核中心就不會做,避免資源重疊和浪費。

其次是「做不好的不要做」。譬如調查報導必須經年累月才能完成,如果事實查核採用這樣經年累月的調查方式,假新聞很可能已經蔓延到無以復加了。他表示,這是事實查核的功能和限制,事實查核中心希望以最快的速度澄清訊息,不會採行像調查報導需要透過經年累月的長時間調查方式。

鎖定公共事務相關內容 查核並裁定「約定俗成」的訊息

政大新聞系教授江靜之在座談中進一步追問事實查核的事實層次為何。(攝影/吳淑鈴)

事實查核中心的功能在於快速地澄清某種程度的事實真相;胡元輝說,這樣的查核推理不代表提供就是完全正確的事實,但因為事實查核中心的查核結果不具公權力,主要是提供給公民社會的參考,「只能說盡量把另外一類查核的結果公開給公眾。」此外,在假訊息漫天飛散的現況下,雖然蒐集假訊息不難,但在事實查核中心有限的能力下,則聚焦在「與公共事務愈相關」的內容,作為查核中心主要查證的對象。

政大新聞系教授江靜之進一步追問,事實查核的事實具備何種層次。胡元輝解釋,以最簡單的話表示,即「約定俗成」的事情。意指具有明確事實的內容,這類訊息通常99%的人都會持共同意見,例如是否有舉行會議,這屬於第一層事實,也是事實查核中心主要查核的層次。

第二個部分是關於裁定的層次。胡元輝說,事實查核也被稱為「意見新聞學」(opinion journalism);和新聞媒體的差異在於一般新聞記者多是呈現事實而不裁定,亦即新聞只是呈現事實,便交由讀者和閱聽人自行推論判斷;但事實查核中心比新聞記者多了一份「裁定」的功能。另外,事實查核中心未來的主要功能在於「指錯」或是「指真」,而非告訴社會大眾另一個真實為何,其工作重點在於釐清訊息的真實與否,而非提供真相。

事實查核是新聞事業的基礎。胡元輝表示,任何報導都必須以真實為基礎,希望未來事實查核中心可以作為社會大眾的資訊參考,或公共生活的依據,並對整個社會、民主政治的運作能有較深層的幫助,「不管怎麼說,這都是大家對於臺灣邁向一個文明社會的過程當中所做的努力。」胡元輝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