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調查報導工作坊/活動報導二:新聞影像的真實與偽假

新聞影像加工愈易 真實與偽假一線間/特約記者 廖家慧

假新聞的猖獗是新聞工作者的巨大挑戰,而影像傳播的效應更是廣而遠,若新聞工作者能發揮辨識功能,堅守自身道德底線,才是遏制假新聞的關鍵力量。優質新聞發展協會和卓越新聞獎基金會7月21日共同舉辦調查報導工作坊,邀請《中國時報》攝影中心主任黃子明、獨立紀錄片導演李惠仁,帶著大家看見新聞影像的真實與偽假。

中國時報攝影中心主任黃子明,每天要看上萬張照片,豐富的影像經驗讓他能有效識別照片是否有問題(攝影/廖家慧)

後製P圖功能強大  攝影者介入與捏造

隨著修圖軟體持續進化的強大功能,讓我們難以辨別照片的真偽。網路上時常流傳網路美女美顏功能使用前後的強烈落差,也讓人害怕所看到的世界不再真實,而是充斥著美化過的臉孔與畫面。除了Facebook、Instagram社群充斥虛假的畫面,也有不少新聞影像淪陷。因為修圖科技的強大,讓許多新聞工作者棄守專業底線,畫面少了什麼就P上去,不要的東西就修掉,導致求真的新聞攝影本質變了調。

黃子明舉例,路透社特約攝影記者以軟體強化煙霧效果、美聯社特約攝影記者修圖提高西安淹水水位、洛杉磯時報攝影記者修圖合成伊拉克戰場照片、普立茲獎得主Narciso Contreras修圖去除敘利亞反抗軍戰士照片中的攝影機,這些畫面都是經過後製,違背了新聞專業。

洛杉磯時報攝影記者,利用三張照片的各元素合成一張完美的伊拉克戰場照片(黃子明提供)

除了後製修圖,還有部分攝影者為了製造畫面的戲劇效果,介入安排與捏造。例如,美國加州野火,攝影師剛好拍攝到消防員在火災現場前的水池淋水照片,投稿參加普立茲新聞獎,後來審核過程評審訪談該位消防員當時經過,消防員表示是攝影記者叫他去做的動作,而這張照片因為攝影者的介入,失去參賽資格。

另外,中國武漢晚報攝影記者邱焰在SARS期間,拍攝《非典時期的婚禮》得到攝影獎,結果照片中的主角不滿照片被公開,舉發這一切都是攝影師安排的,指出當時是邱焰要他們戴口罩穿婚紗走在馬路上,沒想到卻拿去參賽。

得獎作品《非典時期的婚禮》,被爆是攝影者安排的畫面(黃子明提供)

第一線採集人員會犯錯  後端美術編輯也會失誤

國內媒體長期輕忽從業人員視覺專業的訓練,以致無法養成正確採集與使用影像的觀念,包括影像所涉及的專業技巧、倫理、法律等面向。黃子明指出,許多問題的發生,通常出在編採流程環節失控,若沒有良好編輯規約的體制,最容易因為職務權力,讓經手者隨心所欲而造成失誤。

黃子明表示,後端編輯在設計製作圖像前,應該先了解新聞內容,以免出錯。舉例,美俄衛星太空相撞,而衛星運行軌道是固定的,編輯卻擅自調換兩架衛星位置就發佈;另外,有次美濃農會發生搶案,由於搶匪姓名似女性,美編在沒有閱讀報導原文的情形下,居然將魁武的男搶匪畫成白皙的女性,刊登後鬧了笑話。還有一次製作飛行傘的版面,因為美編常識不足,飛行傘的內容居然畫成了一架大大的滑翔翼。

由於各專業領域的知識難免有不熟悉之處,就連30年資深副總編輯也有可能出錯,因為不懂總統專機順風旗(國旗的頭會正對機首,最早是用在船上,以護佑航行平安、滿載而歸),又未能向專家求證而鬧笑話,以國徽畫反大作新聞,某立委甚至引用該報導開記者會,引發後續一連串笑話。

對於這些失誤,黃子明認為其實都可以避免的,最好建立專家諮詢機制。之所以會有錯誤圖像呈現,代表媒體內部缺乏一套嚴謹的流程控制程序,因為媒體產製的層層關卡把關不確實,才會刊出這些有誤的資訊。建立專家諮詢機制,對於影像真偽的檢視,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關卡。

美編的原則要讓觀者能判斷真假,避免造成混淆

除了影像本身,有時為了讓觀眾更好理解,美術編輯會繪製加工。黃子明指出,運用想像添加輔助說明圖示或是後製照片,必須把握一個原則:「攝影產製的新聞插圖,表現手法須以明顯、誇張或足以辨識『人為產生』為原則,避免用紀實手法拍攝『新聞事件式』照片為素材,以免讀者誤認為真實發生之新聞照片。」

例如這張圖片,配圖的影像是一個人將完美臉皮掀起的畫面,一般人可以判斷出真偽。必須讓讀者知道是人為想像創造出來,讓讀者可判斷真假,避免混淆。

時代雜誌:前瞻廿一世紀封面故事,生物科技醫療發展,可讓人的壽命延長。(黃子明提供)

真相的殺手:溫情、弱視、眼淚、偽科學

2004年艾利颱風造成石門水庫淤塞嚴重,當時桃園地區大缺水超過半個月,後來《東森新聞》獨家報導龍潭地區地下水污染的「毒龍潭事件」,全民喝了紛紛致癌,甚至連鳥喝了都暴斃。午間新聞獨家發出後,各家晚間新聞紛紛跟進,電視畫面不斷播送著居民帶防毒面具受訪的樣子,加上村民無助的眼淚和激動的神情,使得所有人都同情他們就是被廢棄物汙染得癌症、無水可喝。

紀錄片導演李惠仁則從影音的角度探討影像的呈現如何誤導真相,牽引著民眾的情緒。(攝影/廖家慧)

2004年艾利颱風造成石門水庫淤塞嚴重,當時桃園地區大缺水超過半個月,後來《東森新聞》獨家報導龍潭地區地下水污染的「毒龍潭事件」,全民喝了紛紛致癌,甚至連鳥喝了都暴斃。午間新聞獨家發出後,各家晚間新聞紛紛跟進,電視畫面不斷播送著居民帶防毒面具受訪的樣子,加上村民無助的眼淚和激動的神情,使得所有人都同情他們就是被廢棄物汙染得癌症、無水可喝。

一個月後,檢驗報告出來了,工研院環保署環境檢驗所和台檢公司所做的檢測結果都顯示,凌雲村的這些廢棄物應該不是有害廢棄物,而地下水也都在標準值之內,沒有被汙染。同時在檢驗報告中還發現了有趣的現象,地下水當中濃度較高的有機物質居然來自當地的農民,檢驗報告中發現了磷酸根硫酸根還有硝酸鹽,這些應該和山上的農民使用肥料有關。另外在採樣的兩口民井當中,卻意外的驗出來在半導體和沖洗相片顯影劑才會有的稀有物質「溴」,這在廢棄物的滲出水當中卻沒有發現,是否有可能為了讓檢驗單位驗出汙染,所以人為倒入,這個問題連專家也無法解釋。

深入了解後,李惠仁發現了有趣的現象,當時村民極力要求政府幫他們遷村,接近選舉的時候,很多立法委員把署長押到現場去,要求環保署先動用土汙基金(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基金)將廢棄物移除,然後再代位求償。然而,若要動用這個基金,代表它真的是有毒有害物質且有立即危險才會去做。

後來才進一步調查發現,堆廢棄物的地主大概收了一億,讓對方來倒廢棄物,後來剛好颱風缺水加上適逢選舉,於是有高人指點村民出來抗爭,要求政府動用土汙基金,將這些廢棄物移除。

當檢驗數據結果出來,再回去看村民的整個行為,會發現第一時間很容易被眼淚、弱勢、偽科學所騙,因此做調查報導,要特別注意這個情況。

來自政府或機構陷阱多     記者查證易疏忽

「官方或機構等被採訪對象提供的影像,很容易獲得記者信任,因而疏忽查證工作!」黃子明指出,即使是官方發出的照片,也可能存在陷阱。像是北韓政府提供給外媒的照片,有多次造假的紀錄,例如金正日與軍隊大合照是合成圖、北韓軍演船隻造假。俄羅斯曾經提供插旗北極海宣示主權假照片,被發現是擷取自《鐵達尼號》。加拿大卡加立市政府也曾提供錯誤的南亞海嘯照片給媒體,後來被發現其實是錢塘江大潮的畫面。

加拿大卡加立市政府誤將錢塘江大潮的照片當成南亞海嘯照(黃子明提供)

李惠仁也指出,在做影像報導的過程中,常常遇到政府官員或是專家,以專業的英文專有名詞或術語,試圖蒙騙大眾。2013年台灣爆發狂犬病,第一時間相關專家官員就是用專業來否認、混淆。當時《自由時報》獨家刊登台灣睽違60年出現狂犬病,後來各家新聞都跟進這則消息,許多記者就跑到農委會國家實驗室,去詢問是否真有狂犬病,結果國家實驗室的負責人否認,並指出,按照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 Guidelines,如果要確診,必須要有Fresh Brain Tissue「新鮮的腦組織」才可以確診。而台大龐飛老師驗出來的狂犬病,已經是死掉好幾個月的檢體,不是新鮮的腦組織,因此沒有辦法判定是狂犬病,更不能說台灣有狂犬病。

但後來經某位醫師從病理學解釋Fresh Brain Tissue,才知道組織要染色之前必須用固定液固定,還沒有固定之前就叫做Fresh Brain Tissue。但官員卻刻意從字義上把它曲解成因為沒有活腦所以沒有狂犬病,加上記者很多時候無法判別真偽,就被官員呼攏了。

隨著網路發達,假新聞氾濫也愈來愈嚴重,無論是媒體產製、政府主動提供,或是因為受到情緒牽引所產生的假新聞,除了加強媒體工作者的專業訓練、培養正確價值、堅守新聞人的道德底線,這些都是遏制假新聞的關鍵力量。面對時間的壓力和專業知識的不足,媒體工作者在發出消息時都應再三比對與確認,多方查證,小心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