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坊創新實作輔導模式 盼打開國內資料新聞風

文/weReport編輯 採訪報導

「資料新聞學的基本定義是什麼?」「新興的資料新聞學能為調查報導帶來多大的新動能?」「資料新聞能否被一般新聞工作者,甚至是公民記者所方便運用?」由優質新聞發展協會與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共同舉辦的第二屆調查報導工作坊,特別以資訊新聞學作為課程焦點,不僅帶動國內對資訊新聞學的關注,亦引發學界與實務界的多元討論。

此項「調查報導工作坊」係於2013年7月20日至26日舉辦,除延續前一年的做法,安排兩天以講授及討論為主的課程,聚焦於資料新聞學與調查報導外,並特別設置一週的實作輔導課程,協助有意實際進行調查與深度報導者完成一份可行的調查報導企劃。

此次工作坊共吸引66位學員參與,較前一年增加約20人,首度舉辦的實作輔導則有12名學員參加。他們多對實作的成果感到滿意,認為相關設計不僅為同類講習會所少見,亦對自己進行調查報導產生具體的幫助。

為期兩天的課程中,國內許多調查報導與資訊新聞的專家齊聚一堂,分享他們的寶貴經驗與看法,其中包括台大新聞所副教授林照真、卓越新聞獎平面與電視調查報導類得主―天下雜誌與民視團隊,以及在台灣推動開放資料(Open Data)不遺餘力的張維志與李怡志兩位網路工作者等等。

「調查報導記者擁有某種人格特質,負責找出隱藏的證據與秘密,永遠懷疑採訪對象的話,以民主社會追求的公益為目標」,曾任職中國時報記者的台大新聞所副教授林照真老師勉勵以新聞工作為職志的人,指出「記者永遠在幕後,將事實輕輕一碰,社會就往前動一下,如果可以改變世界,有什麼工作比新聞更直接呢」?

林照真並鼓勵每位記者應該都是調查報導記者,因為新聞過程中的採訪、聆聽、觀察、思考,無論是日常報導或調查報導都是記者的專業,而調查報導更要忍受閱讀與尋找真相過程時的孤獨。

台大新聞所林麗雲教授則指出,台灣媒體的現狀,雖然是私人資本雇用專業記者來取得資訊並且加以報導,但是私人資本不完全對社會問責,因此更需要培養出強大的公民社會力量,創造更多新聞的生產模式,讓公民記者、獨立媒體加入,參與社會的公共事務。

優質新聞發展協會理事長蘇正平,引述流行樂團五月天主唱阿信,去年在臉書上分享的卓越新聞獎活動留言「好新聞,就是你應該知道而別人不想讓你知道的事」,認為事實上人們身邊充滿各種值得調查採訪的議題。蘇正平指出,調查報導是民主社會所追求的社會目標,與社會公益乃至於公共事務有關的事情,因此,瞭解這些社會事實的真相對於民主社會非常重要。

民視異言堂的記者團隊則分享自己的心路歷程,指出老闆的壓力來自於商業競爭,而老闆讓公司賺錢,記者也才有薪水可領,這是事實!但,他會告訴自己,要做到在新聞或專題報導中,將一個符合公共利益的真實故事告訴社會大眾,讓人們因為感受到一個真實的故事而使自己的生命經驗更為圓滿,這是自己在工作時,時時念念找尋工作自我價值的方法。

weReport調查報導公眾委製平台執行委員會召集人,暨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董事長胡元輝老師指出,此次工作坊以資料新聞學為主題,希望能夠透過兩天的營隊與五天的實作輔導,引導更多人善用政府開放資料,以及調查採訪的經驗技巧,展現「事實是神聖的」現代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