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posal

提案說明

提案人 -
校園午餐搞非基

黃豆、玉米、油菜、棉花等基改作物自1996年起獲准在美商業化種植和上市以來,一直是全球最富爭議性的課題。台灣目前雖無種植基改作物,但民眾與兩百多萬名國中小學生校園午餐中所食用的豆腐、豆皮及豆漿等初級加工製品,來源幾乎都是進口基改飼料級黃豆。有鑑於基改食品的未知風險,一群志工家長發起校園午餐搞非基行動,於2014 年十一月地方公職人員選舉前後,提出基改食品退出校園的訴求,並獲得包括19位新任縣市首長在內的政治人物公開承諾、表態支持

選前開的政治支票,選後政策是否能確實執行,需要公民團體的持續監督。選後,校園午餐搞非基行動團隊在完全沒有經費奧援之下,持續利用臉書與部落格等社群媒體工具,每日撰述基改議題資訊、即時提出政策時事評論與翻譯介紹國際動態,目前已累積百餘篇文章。同時,也有十四篇文章刊登於主流報章媒體,實際影響了縣市政府的午餐政策走向,例如在新任六都首長上任三個月之際,皆提出了階段性落實「校園午餐非基改」的政策方針,顯示我們嘗試透過文字針貶政策並藉由社群力量擴大影響力的策略有其成效。

然而,校園午餐和基改議題有相當的複雜性,牽涉教育方針、農業政策、地區差異及地方政府的經費分配,而生產者、進口商、加工及團膳業者、學校行政、教師配合、家長態度意見等各方參與,更是攸關學童午餐品質良窳的因素,皆須仔細探究、充分了解,才能將口號化為政策落實,給孩子更安全健康的校園飲食。我們希望透過細緻的探究,梳理分析影響校園飲食的各個面向,形諸文字圖像分享給關心這些議題的民眾。

這些行動方案的紀錄與撰述,對台灣推動校園午餐行動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需投入相當人力與經費,以呈現一個前所未有的台灣校園午餐、食農教育和非基改運動的完整紀錄。

期待關心校園食安的您能支持此一報導計畫,讓校園午餐的政策與現況能藉由深入報導公開呈現在媒體平台上,而這將促使六都市長等政治人物的選舉承諾和施政進度受到監督,未來也可以此模式作為全國其他縣市推動之參考依據。

請支持我們,共同守護台灣囝仔的平安健康。


系列報導主題
本系列報導主題設定為我國地方政府推行非基改校園午餐的現況、進展及過程中公民參與的歷程,以六都(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台中市、台南市和高雄市)為主要報導對象。預計生產20至24篇文字為主、照片圖表為輔之報導內容。
採訪報導共分四大部分,分別剖析政府、家長、業者及學校等面向。採訪對象包括:
 政府:六都教育主管單位,如教育局長、體健科科長。
 家長:參與校園午餐委員會的家長代表、家長會長、參與行動倡議家長。
 業者:團膳業者(如台北市及新北市盒餐商業公會)、黃豆加工業者(如豆富食品、筌聖老家、津悅食品)、食材進口業者(如福壽實業、大統益)等。
 學校:學校午餐負責及承辦人員,如校長、午餐秘書、營養師等。


Report

正式報導

非基改校園午餐行動 系列報導 期末報告

前言

近幾年台灣食安風暴迭起,層出不窮的醜聞每每讓重視美食的台灣人驚呼:到底還有甚麼可以吃?對食不安心的民怨沸騰,影響所及甚至撼動地方與中央政府的政權輪替。其中,二百多萬份每日供應校園學生與教職員的營養午餐,往往成為每波食安問題的檢核表。

校園午餐是由中央教育部主管、受學校衛生法等法條規範和地方政府受家長委託代辦,自1960年起於偏鄉窮困地區試辦到1980年代普及全國以來,這一份營養午餐是目前全國絕大多數的中小學生很重要的一餐,除了提供下午課程與活動的熱量來源、均衡營養供應,也是和同學好友們分享共餐的生活記憶,更因為這固定的消費需求,支撐了台灣許多農林漁牧生產、食品供應鏈的生計。

從基因改造議題出發,本專案調查、記載、分析並評論自2014年以來,從民間發聲、地方到中央的營養午餐食安倡議過程;隨著「校園午餐非基改」的體制化、法制化之後,繼續深入了解1980年以來前所未見的營養午餐食材改革政策-----「四章一Q」的肇始及試辦,並提出調查後的針砭建議。


一、校園午餐搞非基行動背景說明

2014年九月,一群關心學校午餐食品安全和食材供應的家長和志工在聚會中,提出希望自主地從地方層級著手,號召各地有志一同的家長或團體參與,逐漸減少學校午餐中的基因改造黃豆製品使用量,目的是讓學校午餐全面提供非基因改造食材。

時值九合一地方公職人員選舉熱潮,幾位熱血志工尋思,若能從這些很可能在幾個月之後就掌握地方預算與政策制定權的候選人著手,或許就能藉此翻轉學校午餐現況,加速改變的進程。

最後決議,組成獨立民間行動團隊,發起「要求九合一地方公職選舉候選人簽署基改食材退出校園午餐承諾書」行動。

然而,沒有任何組織或經費奧援、倉促成軍的一群人,如何有效串連各地有意願的志工家長力量,便成了首要考量的問題。經過一段時間的討論之後,有鑑於人力與經費,決定不以尋找各地現有民間團體串聯號召的傳統方式進行,改為透過網路力量公開行動策略邀請網友一同響應,「校園午餐搞非基」臉書專頁 就此誕生,成為全國行動資訊與成果的匯集平台,正式向候選人提出「承諾當選後將編列預算和行政資源,或確實監督相關行政單位,推動國中小學將使用非基改豆製品食材列為規範,提供給孩子安全無風險的非基改飲食」之訴求。

無獨有偶,同時間有一群背景是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新竹分社的家長夥伴們,發起了新竹縣市校園午餐行動,提出「校園午餐至少一週一次友善耕種餐、「採用非基改食品」及「落實環境教育及食育」等三項目標,成為校園午餐搞非基行動初期時非常重要的盟友。

2014年10月,來自基隆市、新北市、台北市、新竹市、台中市、台南市及高雄市等全國各地家長召開「自己孩子自己救  校園午餐搞非基」記者會,正式公告說帖及承諾書,當天綠黨基隆市議員參選人張明麗成為第一位簽署承諾書之候選人,隨即上傳公開於臉書專頁。

自召開記者會後,行動團隊即不斷的透過各種管道鼓勵候選人表態響應,更獲得來自各地家長的諸多協助。有以個人身分直接遊說選區候選人,也有以自身參與的組織名義地毯式拜會各區候選人,甚至還直接藉由影片放映活動參與地方選務工作。

截至11月29日投票日為止,60日內共獲得166位候選人簽字。選舉結果公布,共有81位當選,其中包含六都中的柯文哲、鄭文燦、林佳龍、賴清德及陳菊市長,另有新竹等7位縣市長、43位直轄市議員、22位縣市議員、2位鄉鎮市長和2位市民代表。

11月30日,九合一選舉結束後的隔天,行動團隊在上下游新聞市集發表《今日之後  校園午餐就要開始不一樣了》 一文,公布包括12縣市首長的81位簽署非基改校園午餐承諾書當選人名單,呼籲所有選民共同監督其上任之後是否兌現承諾,獲得三萬多人點閱。

而上下游新聞市集亦成為校園午餐搞非基行動的第一個議題專欄,範圍從非基因改造知識、流言破解、新聞識讀、國外案例剖析到研擬校園午餐行動策略等等。

雖然全國22縣市中已達一半以上的新任首長簽署承諾,但剩餘的10個縣市長仍由選後堅持下來的團隊志工繼續努力遊說。

12月10日,行動團隊積極發起「非基改校園午餐  給孩子的耶誕禮物」活動,號召網友持續透過臉書留言方式邀請新北市、宜蘭縣及雲林縣等未簽署承諾的10位縣市長共同實現校園食安願景。

當天旋即收到雲林縣長李進勇的承諾書,之後陸續獲得宜蘭縣長林聰賢、新北市長朱立倫、澎湖縣長陳光復、嘉義縣長張花冠、連江縣長劉增應及金門縣長陳福海的正面回應,一舉增加7個縣市,合計共19位縣市長響應,顯見優先選擇非基因改造食材已是全民共識。

校園午餐非基改的倡議前景看來似乎頗有希望,然而事實上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二、 非基改校園午餐運動(2015.1-2015.12)

2.1六都的進展

在朱立倫市長當選後也簽署了承諾書,洞見觀瞻的六都市長實際作為成為觀察校園午餐非基改進程的主要指標。

選後不久,台北市長柯文哲在2015年1月媒體訪問 中明白表示,「對於非基改校園午餐沒有什麼idea」。

3月,台北市府裁示 委由各校午餐供應委員會討論是否調整餐價,漲幅以10元為限,由家長端自行支付,但清寒弱勢學童則由教育局負擔。如欲調整午餐費用,供餐品質相對需符合增加食材變化性、確保食材安全、增加使用非基改產品、有機蔬果供應次數及減少多重加工製品使用等等原則。

5月,柯市長至議會進行專案報告,面對議員詢問學校午餐中非基改食材認證及把關問題時坦承 ,「目前基改食品對健康影響尚未有明顯證據,且台灣有95%的黃豆為基因改造,無基改好像做不到,要修改政策了。」。

對此,台北市政府副秘書長李文英在5月全球反孟山都行動現場表示 ,「柯市長對於午餐推動使用非基改、有機食材的政策是支持的,不過許多議員提出的擔憂也不無道理,市政府會盡快在一個月內舉辦座談會,邀請各方團體就午餐使用非基改食材的政策進行討論。」,不過始終沒有任何具體動作與實質進展。

或許是考量到學童營養午餐議題有立即的新聞能見度,其他五都新任市長則逐漸發展出不一樣的效應。

台中市長林佳龍於3月份,指示市府補助市立高中及國中小學每人每餐增加5元 ,各校於契約內要求廠商提升午餐供應內容,例如有機蔬菜、在地蔬果、非基因改造食材、增加水果供應次數等。此舉讓已凍漲十餘年的台中校園午餐經費一舉解禁。7月份,再與青年農民簽約契作本土非基因改造大豆,提供台中學童午餐在地食材。

一樣是補助經費,桃園市長鄭文燦於4月份市政會議上指示 ,自2015年9月起,實施「學校營養午餐天天安心食材」政策,補助每週每位學生5元的食材費用,每周提供3天有機蔬菜、1天吉園圃及1天非基因改造食材。

此外,台南市教育局在2015年1月發布公文 ,要求學校辦理午餐食材採購時應採用非基因改造食品(黃豆及玉米),並於採購契約中規範及請廠商提出檢驗證明。市長賴清德更在接受媒體專訪時公開表示,目前台南市營養午餐採購契約中已經規範黃豆和玉米採取非基因改造食品。

而高雄市府則是於4月份發布新聞稿說明 ,目前不使用基因改造黃豆學校數已由103年度的153校,增加至104年度的252校,僅剩7所採取民辦民營的學校尚使用基改黃豆製品,達成率已有97%,並發文要求各校應於學校午餐食材登錄平台上標示是否使用基因改造食材,達成資訊透明和飲食教育目的。

2.2 基改食品標示新制三階段上路

與校園午餐搞非基行動息息相關的另一項措施是台灣的基改食品標示新制,《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修正案出爐,將進入台灣近二十年卻一直無法源管理依據的情況翻轉。

2015年7月「包裝食品含基因改造食品原料標示應遵行事項」、「食品添加物含基因改造食品原料標示應遵行事項」及「散裝食品含基因改造食品原料標示應遵行事項」等三項法令規範正式分三階段上路 。

從2014年2月6日《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修正公告通過,正式將基因改造食品納入管理規範後,食品藥物管理署便召集各方學者專家、食品業者與民間團體不斷開會研擬修訂施行方式,經過一年半的努力與協調,足足提出四次版本後才正式敲定通過全面納入散裝食品、食品添加物與包裝食品的基因改造食品標示規定。

簡單來說,新制重點為散裝食品自2015年7月1日起分三階段執行,「包裝食品」與「食品添加物」則從2015年12月31日起實施,非基因改造食品原料之非故意摻雜容許量則下修至3%,未來只要產品中含有基因改造食品原料就須標示,且高層次加工品需加註說明,若違反標示事項將會處3至400萬元的罰則。

2.3 基改食品標示  教育部與衛福部不同調

不過,當食藥署公布基改食品標示新制從2015年7月1日起分三階段上路,規定食品只要使用基改原料,均須標示「基改」或「基因改造」等字樣,除了豆乾、豆腐、豆皮等常見的初級加工製品外,連醬油、沙拉油等高層次加工品也需加註說明。關心這些議題的民眾和家長,很自然地認為學校午餐理所當然也納入規定範圍。

然而,當2015年8月初實際上到「校園食材登錄平台」查詢,發現距開學日僅剩一個月,僅有少部分學校提前針對玉米與黃豆製品註明「基改」或是「非基改」,大多數學校仍付之闕如,甚至可見到如「非基因」等字樣的錯誤標示。

直到8月31日周一中小學各級學校正式開學,查詢各縣市開學第一、二周的菜單資訊,大部分學校尚未針對基因改造食材進行標示,令人不免納悶,難道學校不在新制規範之中?

 

月初的媒體報導中,針對學校午餐中的基因改造食材監督,地方議員認為「應該要在食品雲上公布使用基改食品與否」,以把關學童校園飲食安全。但受訪的新北市教育局副局卻回覆「目前尚無法令可強制要求廠商公布基改食品與否在食品雲上,市府採積極輔導方式。

讓人不解之處在於,食藥署公告之基因改造食品標示新制已上路,餐廳等直接供應飲食的場所標示原則也公告了。中央政府的相關法令在此,為何地方教育主管單位卻表示校園的食材基因改造標示無法可管?

校園午餐搞非基行動團隊以正式函文去信詢問衛福部與教育部,調查校園食材登錄平臺上的食材資訊,究竟何時開始強制標示基因改造。

對此,衛福部回覆告知「案內所詢之食材登錄平臺,其主管單位為教育部,台端倘有相關問題,請逕洽教育部。

教育部綜合規劃司則答覆表示「本部校園食材登錄平臺已建置基因改造食品欄位,將要求學校及廠商務必登錄標示基因改造之食品及食材。
國教署回函全文如下:

依「學校衛生法」第23條及「直轄市縣(市)政府及所屬中小學校辦理學校午餐應行注意事項」第5點都有規定,學校供應膳食其食材應優先採用中央農業主管機關認證的在地優良農業產品,以保障校園食品安全。

教育部針對基因改造食品及食材政策之立場,以強調「學生健康為優先」,「注意食品標示,審慎選用食材及食品」為原則。

目前教育部校園食材登錄平臺已建置基因改造食品預設欄位,可供學校及廠商自行選擇登錄標示登錄基因改造食品與食材。

有關是否要求學校強制登錄基因改造食品及食材標示問題,將考量學校人力資源及衛生福利部基因改造食品政策等事項,納入未來研議討論,以兼顧教職員工生之權益。

從教育部正式回覆中所謂:「有關是否要求學校強制登錄基因改造食品及食材標示問題,將考量學校人力資源及衛生福利部基因改造食品政策等事項,納入未來研議討論,以兼顧教職員工生之權益。」這段文字透露出經衛福部、立法委員、學者專家與民間團體討論制定並公告執行的基因改造食品標示新制,竟然沒有納入學校食材項目。也就是說,一般消費者進餐廳吃飯時,業者必須標示是否採用基因改造食品原料,但是小孩在學校吃中餐,卻無法得知今天吃下肚的是基因改造還是非基因改造食品。

進一步致電教育部詢問期程規劃,總算獲得承辦人員的說明:「目前業者與學校正在試行登錄流程,預計於2015年底全面落實,屆時家長就能於平臺得知食材的基因改造資訊。」

換言之,在追問之下終於瞭解,經衛福部、立法委員、學者專家與民間團體共同努力並公告執行的基改食品標示新制,學校食材項目竟成了最大漏洞。

2.4 十九縣市做法與進度各有不同

六都在校園午餐非基改政策方面都有具體宣示和執行進度,那麼其他縣市實施狀況如何?由於人力時間和經費有限,我們於2015年年中,透過各縣市市政信箱與電話訪問,調查簽署承諾的19個縣市政府執行進度,要求各縣市回覆最新非基改校園午餐政策進度,經追蹤顯示各有不同的策略規劃,下表為截自2015年9月各地進度的彙整。

2.5 家長的行動

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家長採取「與其等待不知何時落實的政府政策,不如自立自強改善孩子學校午餐」的態度,以個人能力所及,在孩子就讀的學校發揮影響力,具體改變了一所甚至多所合辦學校的午餐食材供應轉為非基改豆類製品。

2015年年底開始,我們連繫了獨自在北中南各地關切孩子們校園午餐的三位家長,採訪她們幾年來在自己兒女學校參與午餐委員會、倡議非基改概念的過程。記錄她們的行動,除了描繪個人的努力雖看似微小但仍能匯集成改變的巨流;也呈現了何以校園午餐搞非基改行動所以一呼百諾的契機。

2.5.1 孤鳥媽咪向前衝

我就是人家在笑的那一種,喊衝啊就第一個衝出去,結果轉頭才發現身後完全沒有人跟上來!」劉慧雯半開玩笑解釋著,她為何會隻身一人挑戰整個學校午餐體制。

高雄市左營區的勝利國小有58個班級、一千六百多人,規模上屬中型小學。採訪慧雯的兩年前,學生膳食裡只有號稱非基因改造的豆漿,其他豆製品餐點還是採用基改原料,現在,校園午餐中有95%的食材是屬於非基因改造品項,連素食菜單中常見的素魚排等加工製品,也都改採使用蒟蒻為原料的食品,重點是,還沒有多花到家長一毛錢。

這一切,就都來自這位傻傻獨自往前衝並堅持到現在的媽媽。

由於我兒子有過敏的症狀,為了他的健康著想,我非常注意日常生活中的飲食,盡量讓他吃有機和友善環境的食物,也慢慢地教他如何學會避開讓自己過敏的食品。兩年前他剛上小學,我正好接觸到學校午餐中的基因改造食品議題,心裡就打定主意,一定要加入家長會,這樣才能影響學校午餐政策。

沒料到,第一年就吃了道悶虧。她先是選上每班兩名的家長代表,後來請假缺席第一次的家長代表會議,正當遲遲等待到底何時通知要進行家長委員選舉時,才被其他代表告知,早在第一次的會議上就已選出家長委員。

我就第一次進到學校,傻傻的什麼也不懂。」她雖未能進入家長委員會,但依舊努力在學校或社區中尋找可以一同合作的夥伴,最後仍是孤掌難鳴。

第二年,也就是去年2014年九月,她這次終於知道何時開始選舉了。

我完全有能力單獨幫自己的兒子準備健康又友善環境的午餐。但是你們只要把票投給我,什麼事都不用做,你家小孩在學校這一餐,就會跟我兒子吃一樣的食物。」就靠著這段政見宣言,讓她得到當屆家長委員的最高票,以副會長之職,加入學校午餐委員會之中,從調整菜單這件事開始著手。

由於學校午餐採民辦民營方式,也就是俗稱的團膳,她每個月必須不斷的和廠商營養師溝通菜色,先將常見的豆腐、豆漿及豆干換成非基因改造品項,接著再想辦法替換較難取得非基因改造品項的豆製品。

舉例來說,有一道菜是青江菜炒豆皮,我看了一下食材數量,發現豆皮只是配色用的,建議既然不是主食就改換成紅蘿蔔也無妨。而關東煮裡頭的小豆乾丁和百頁豆腐如果很難有非基因改造品項,那就換成白蘿蔔吧。」就是這樣透過每月反覆的溝通與協調,逐漸降低基因改造食品的比例。
她不是食品營養本科系出身,僅能透過不斷的自我充實基因改造作物與食品的專業知識、努力追蹤學校提供的非基因改造豆製品的原料來源履歷、一次又一次參與每月午餐菜單審查會議、不斷的與廠商營養師溝通如何剔除基因改造豆製品又要確保孩子營養不致匱乏,才能從一位完全沒有專業背景的素人母親,變成專業知識與執行經驗俱足的實際行動者。

不過這一年的改變,還是非常感謝校長和家長會長的支持。你知道嗎,現在學校有些志工家長看到我就會說,原來妳就是那個非基改的媽媽喔。」慧雯大笑著說。

下一步,她準備要剔除那最後5%的基因改造食品,包含豆皮、豆包、小豆乾丁以及醬料。「走到這裡,就真的需要花錢了。我打算在新學年的時候進行家長問卷,詢問大家是不是願意漲價,共同完成無基改校園午餐的目標。

一位孤鳥媽媽,傻傻往前飛,為了兒子和兒子的同學,跳進原本不熟悉的家長會、營養午餐和基因改造食品等議題裡,花了兩年時間,逐步改變了全校的午餐內容。

2.5.2爭取,終會開花結果

台中市中正國小家長許心欣不太好意思的談起最初的動機:「其實我當時主要是因為工作業務上需要瞭解學校午餐情況,加上我們全家初到台中,所以算是半工作半私人因素,才開始加入家長會關心午餐問題。

三年多前,她正舉家搬到台中,成為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台中分會的工作人員。2013年5月份,由於台灣無基改推動聯盟召開記者會,揭露台灣進口九成以上飼料級黃豆的真相,並提出飼料級基因改造豆製品退出校園午餐的訴求,引發台灣各界高度關注。因此,她在六月參加期末午餐會議時,以列席身分發言,建議校方在遴選新學年的廠商時,能要求廠商使用非基因改造豆製品,但當時校長明確表示,因非基因改造食品較貴而且無法以此限制招標,加上台中午餐價格已凍漲十多年,所以施行上有相當困難。

我當時就覺得有點灰心,既然校長都這樣說了,那好像也沒什麼多爭取的必要。」她有點感慨的說。

之後,她因故未參與下一學年的家長會,直至2014年四月與學校營養師連絡才發現,學校竟然開始自行抽驗食材,也要求廠商在每週一次的蔬食日提供非基因改造豆製品,在不調漲午餐費用的情況下,由廠商自行調配食材費用或自行吸收的方式處理。

沒想到,校方後來用這樣的折衷變通方式,回應及採納了一個非家長委員的建議。當時才覺得有點釋懷,也開始對校長有所改觀。這樣的改變,讓我在之後的午餐食安會議或是校園午餐搞非基行動經驗的分享,都會提到學校的正面回應與做法。

然而在新學期初,因結識同校注重食安的家長,她再次擔任家長代表,並於代表大會上感謝校方於蔬食日採用非基因改造黃豆製品。她接著並提出基隆市復興國小家長會募款籌措費用讓校園午餐全面非基改的例子,建議家長會可善加運用捐款,將所有黃豆製品全都替換成為非基因改造品項。
沒料到這項提議後來獲得新任家長會長的支持,並於常務委員會議中通過校方所編列每月八千元的非基因改造食品預算,一學年9個月下來共七萬二千元的經費補助,此款項不僅列為專款專用,更是優先執行的項目。

你知道嗎?現在我們學校的葷食菜單已經全面改用非基因改造黃豆製品,而素食品項則還在努力當中。

更令人訝異的是,她表示這樣的轉變並非預期那般昂貴,目前這筆補助經費已經過了一學年都還有剩,所以學校還在考慮這學期是否還可以少收一點午餐費用,再加上今年新學年台中市府補助每人每周五元的午餐經費,學校就更有餘裕能提供學生安心健康的食材。

誰說非基改午餐一定會花很多錢?只要事先盤點食材成本,計算出全面替換所需的經費,再加上調整菜單內容,這完全是可以做到的事。」許心欣自信滿滿的說著。只要提出合情合理的建議,加上持續不斷的努力,終會有開花結果的一日。

2.5.3 門縫的一根黃豆芽

住在北市與新北交界處的「芽菜媽媽」很不好意思的解釋,為了想保留生活與心理上的自在,訪談別寫出她的真實姓名,但這個故事很真實。
她與孩子們展開學校的「營養午餐之旅」有六、七年。一直前一陣子老三進了幼稚園,身為家庭主婦的芽菜媽媽早上終於有點餘暇幫孩子做便當,加上她與先生在山上參與的實驗農園種的菜也有了收成,家裡三個小朋友們的午餐才從團膳改為媽媽飯盒。

芽菜媽媽用一向低調務實的態度說:「最符合經濟效益的做法其實是營養午餐。」她認為以目前的管理情況和要求,團膳辦餐的衛生條件已經不錯,如果能改變基因改造食材來源與添加物的問題,校園午餐對多數家長來說當然是個好選擇。現在她有條件可以幫自己的孩子帶便當,「但是我想持續參與關心學校午餐,我希望整體學校飲食教育能夠更好,更希望孩子的同學們也能吃到真正健康、安心的營養午餐。」

2012年,芽菜媽媽去參加了「欺騙的種子」一書作者Jeffrey Smith來台的演講,這場由主婦聯盟在師大舉辦的演講活動,讓她決心採取行動。雖然當天因為帶著不耐久坐的幼子同去,為避免吵到他人必須在場外陪她玩而離開了會場,無奈的她懊惱中發現演講廳有一扇門開了個縫,她一邊顧著孩子,一邊從門縫中聽到演講內容。回想起來,她記得看到Jeffrey Smith展示的小老鼠吃基因改造玉米得腫瘤照片,驚覺問題實在嚴重,且早就在一些食安共學活動中受到鼓勵,思考參與家長會來關心小朋友在校飲食,希望對小學裡午餐團膳多了解,抱著學習的決心向孩子導師表達進入學校家長會的意願,看看可以做些甚麼。

成功參加家長會,芽菜媽媽自動請纓加入了營養午餐委員會。

一開始她就打定一個主意:「我想關心營養午餐,想把基改趕出校園!」她設定了營養午餐委員會裡首要關心、用力推動的目標是非基改。當然國中小營養午餐牽涉很廣、問題不少,但其他食材來源、添加物等就先不提,一步一步來,首先專注在改變基因改造食品充斥的現況。

孩子的學校和其他五所附近國中小組成一個公辦民營的六校供餐群組,在其中一所學校設置中央廚房,由得標團膳業者承攬,廠商聘請營養師、廚工,每天煮好的飯菜由司機先生開著專車送到各校學童老師手上,供餐量有數千人的規模。

剛加入營養午餐委員會時,她盡量出席每一場由六校家長代表共同參與的會議,還不敢貿然發言,開會時多半扮演著認真聆聽的角色。

和學校行政主管、團膳公司營養師一起開會的時候,一開始就有件事情讓她覺得奇怪,大家經常花很多時間討論由學生家長反映的「菜不好吃」、「味道不夠」或者「魚太腥」等等問題。在芽菜媽媽的想法中,菜好吃與否、口味清淡等很可能是個別學生對菜色的喜好、甚至偏好,她曾就開會回來某家長強烈反應的一道菜色,詢問自己的孩子意見,孩子說很好啊!她和班上同學都蠻喜歡,那天好像還吃光光了。

「當時對我而言是一個多方學習的過程,在午餐委員會議裡學習行動的思考和適時發言,在主婦聯盟合作社及山上的實驗農場則是充實更多理念和信念。」

有一次某家長提出旗魚肉太腥,在會議中要求營養師改成豬肉,營養師就同意了。芽菜媽媽當下很驚訝但沒反應過來到底哪裡有問題,回家仔細想想,她認為午餐應當是一個全面的飲食學習過程,該鼓勵學生學習盡量不挑食、嘗試各種食物;另一方面,從給孩子身體適當食物的角度來說,「旗魚肉是白肉而豬肉是紅肉,這樣因為某些學生不喜歡魚腥味,就改了菜單,這樣對嗎?」她尋思著。

但也正是這次開會,她才意識到原來參加營養午餐委員會是可以跟營養師商量改菜單的。

另外一次會議中,他校首度加入的一位媽媽發言,說道午餐中的豆製品皆為基因改造黃豆的問題,連湯裡的黃豆芽都標示著「基因改造」,能不能有些調整?

芽菜媽媽好開心,本來覺得孤掌難鳴的她,覺得遇到了「知音」,也由於這樣的鼓勵與之前「魚肉換豬肉」的經驗,她靈機一動提出建議:「那麼把湯裡的菜料由有基因改造疑慮的黃豆芽改成綠豆芽可以嗎?」沒想到現場獲得支持,就通過了。

自此之後,芽菜媽媽想辦法在各種場合與營養師和家長們慢慢討論:把台灣無基改推動聯盟規劃編纂的主婦聯盟基金會《拒絕基改食品》專題會訊發給家長們、邀請在基隆復興國小成功推動「基改食品退出校園午餐」的家長張明麗來分享實際案例、在社群網站FB社團轉貼文章並討論基改和午餐的問題、更向營養師遊說商議,可否在完全不影響成本的情況下,以改菜單的方式先剃除掉一部分的基因改造豆製品?她逐漸找到幾位認同的家長,慢慢將葷食菜單裡大部分的基因改造豆製品都換掉了。

在2014年年底,當時的台北市長候選人柯文哲到她居住的社區附近辦活動,芽菜媽媽得知消息後,決心親自到現場去找柯P遊說,請他同意「基改食材退出校園午餐」的承諾。在FB社團裡找了其他熱心的媽媽們,大家約好時間、商量步驟、自己印了多份承諾書,一同前去的幾位母親抱著幼子們,成功的將承諾書拿給柯P和其他候選人,完成簽署工作。


三、2016年的立法新頁—立院三讀通過校園午餐禁用基改食材(2016.1-2016.12)

2015年底,國內基改食品標示新制上路,包裝、散裝和供應飲食場所的基改食品都需要標註;幾乎同時,回應民眾要求和地方政府政策,《學校衛生法》第23條修正案於2015年12月14日三讀通過 ,該法明訂學校供應膳食者,禁止使用含基因改造生鮮食材及其初級加工品,施行範圍擴及公私立各級學校與大學,而幼兒園因不屬學校衛生法管轄,故並未納入。新法從2016年2月新學期開始實施,但由於某些縣市學校與供餐廠商簽立一年合約,因此全台分階段施行,並於2016年9月新學年起全面推行。

這是自2014年10月起,由全台北中南各地的幾位志工組成獨立「校園午餐搞非基行動」團隊,在不動用任何組織經費、全由成員義務參與的情況下,發起「要求九合一地方公職選舉候選人簽署基改食材退出校園午餐承諾書」行動,歷經400天所達成的階段性目標,也正式拉開台灣非基改校園午餐時代新頁。

至此,台灣學校午餐不再允許使用基因改造食材。

因為學校午餐中的一顆基因改造黃豆,意外凝聚眾多散居台灣各地的家長、消費者齊心投入,提出單一而明確的訴求進而轉化成行動,加上立法委員的戮力問政修法,引發後續一連串各地縣市政府的午餐革新政策。

3.1地方政府相應措施

台中市政府農業局委由台中市農會推動海線二期再生稻轉作非基因改造大豆契作計畫,希望能提供為台中學校午餐食材之用。不過由於農會販售價格過高,再加上提供的是黃豆原豆而非豆製品,食材處理不便導致學校及廠商採購意願並不積極,到了2016年年初,近六十公噸的黃豆仍儲存於冷凍庫之中,但市府已承諾將會盡快洽詢加工廠製作,於9月新學年提供給學校午餐使用。

彰化縣與苗栗縣政府藉此時機廢除免費學校午餐的制度,彰化縣改由政府與家長各出一半費用,苗栗縣則是從2016年9月新學年起由家長全額負擔。

新北市認為幼兒園雖不屬學校衛生法管轄範疇,但依縣市自治的精神,宣布新北市公立幼兒園也一同推行非基改學校午餐政策。

行政院會針對學校午餐食材供應提出明確政策方向,自2016年9月新學年起,學校午餐中生鮮農產品來源,由農委會擔起安全把關之責,並積極推動校園使用包含CAS、產銷履歷、有機、吉園圃標章蔬果與附有QR-code可溯源農產品等國產食材,同時宣布2017年起初步將推動六都學童每週可吃到一至兩餐有機食材,以校園午餐消費來支持本土生態友善農業的產業發展。

3.2牽動國內雜糧復興工作

無論是消費者對飲食知情權的意識提升,或學童家長對非基改食材的要求,接連帶動廠商改善其製造銷售行為,從進口黃豆的數字變化中看得很清楚:非基改黃豆進口數量由2014年的2萬多公噸大幅增至2015年的7萬公噸、2016年更持續成長到9萬公噸,主要來源國為加拿大和美國。

國內有更多生產端的變革,農委會鼓勵休耕農地復耕轉作本土非基改黃豆,從2013年的400多公頃到現在近1700公頃,4年內成長4倍;農糧署更宣示提振國產大豆的方針,在2020年要達到面積2萬公頃、產量2.5萬公噸的目標。

因應消費者需求與營養午餐供應鏈,越來越多豆腐豆乾豆包等加工廠商將全生產線改為非基改原料,以避免可能的污染;連醬油大廠都嗅到非基改的商機,接連全面改用非基改黃豆製造醬油。

這幾年民眾普遍關心基改食品所可能導致的健康風險,帶動進口和生產相關產業的發展迅速。

其實,從二十年前由孟山都申請核可種植上市的基改作物問世以來,孟山都等公司和反對者各說各話,兩造都有各自科學依據支持立論,二十世紀以來未見稍歇且越演越烈。台灣消費者較少注意到、但國際間的爭議延燒未見稍歇:

一方面,各國學界有更多證據指出,以往低估了基改作物配套使用的農藥嘉磷塞所可能導致的人畜健康風險和環境風險。澳法美等國獨立科學家的研究結果紛紛指向飼料中的殘留嘉磷塞可能與實驗用豬隻、大鼠的消化器官病變、乳腺腫瘤、非酒精性脂肪肝等有關;阿根廷學術研究在八成五的衛生棉條與衛生棉等日用品中發現嘉磷塞殘留、美國環保組織送驗母奶和病童營養補充品中也有微量檢出。另一方面,全球農藥肥料與種子由六大企業寡佔的情況更趨嚴重,美國陶氏化學與杜邦合併、中南海撐腰的中國化工集團收購瑞士農企先正達,以及德國拜耳以天價660億美金提親基改龍頭孟山都。最新的消息是孟山都和拜耳的執行長數天前連袂拜訪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估計是對雙方收購案與未提名的農業部長人選的先行遊說。

從這些發展可知,基改食品作物安全性爭議短期內絕未能有定論、掌控全球基改種子專利與利益的農企產業寡頭壟斷趨勢增強、新增中國亟欲掌控生產基改技術諸多變因,發展將更難預測。在政商盤算、外交角力和專利壟斷等詭譎的國際情勢變化中,小國如台灣者,眼下包括基改標示的飲食知情權、保障學童免於未知攝食風險、國內不種基因改造作物和資訊公開透明等政策,似乎確實是自保之道。


四、學校午餐採用國產食材試辦政策(2016.9-2017.2)

長久以來,校園午餐問題重重,民間從2013年揭露的基改食材充斥僅僅是冰山一角,這一個從散兵游勇志工、地方政府承諾到中央立法全面改為非基改來源供應的倡議行動,正好呈現出一個了解台灣食安和教育問題的的剖面。

而在追蹤調查的過程中,讓我們看到中央層級教育主管單位教育部、進口和加工食品主管單位食藥署、本土食材主管單位農委會和地方政府缺乏統籌勾稽機制。例如,教育層面上,教育部應是主管機關,但各地方縣市政府有相當的政策主導權,以「一國22制」來形容台灣校園午餐實施情況並不誇張;由食材來源與安全把關來看,教育部、食藥署與農委會的三朵為了落實食安追蹤追溯系統而建置的食品雲,至今未能整合勾連。

姑且先不論進入海關前進口原料生產製造的把關,一般人想像中最起碼的「從產地到餐桌、從海關到教室」的食材透明化資訊與雲端平台,台灣囝仔、父母和老師到主管機關應該沒有任何人能看得到、看得懂,相關人等仍是全面霧煞煞。

不過,沿著校園午餐搞非基的倡議理路,持續關注蔡英文政府在選前選後所提出的食安五環宣示,應當有助於理解以「現在進行式」發展中的校園飲食改革措施。

以下從2016年新學期開學之後的一連串消息著手,梳理這半年與營養午餐的食農政策和爭議,並提出分析。

4.1六都有機午餐草案(2016.9-?)

根據行政院的新聞稿 資料,行政院長林全2016年8月11日在行政院會聽取農委會「國產食材供應學校午餐」報告後裁示,因應食安事件不斷,為使民眾重新找回對農產品安全的信心,行政院提出「食安五環」具體政策,加強宣導各種驗證農產品標章,鼓勵學校午餐採用在地可追溯食材,自9月1日起,學校午餐中有關生鮮的農產品食材,將由農委會負責安全把關,並推動每週供應一至二餐有機營養午餐。

行政院會針對學校午餐食材供應提出明確政策方向:九月起,學校午餐中生鮮農產品來源,由農委會擔起安全把關之責;推動強化食材登錄及驗收作業,希望將現行學校午餐僅10%選用國產可追溯食材的比率提高,並決議明年起初步將推動六都學童每週可吃到一至兩餐有機食材,因新措施增加的費用,將研擬由中央、地方政府和家長端三方負擔。

小英政府上台後,農委會在高層「食安五環」的執政大方針下提出保證:食材安全有問題就找農委會!似乎可望為多年來幾乎在中央地方「依法行政」系統裡卡死的營養午餐管理,在民進黨中央與地方、行政和立法皆全面執政的利多條件下,提供一個從根本改善的機會。

在農委會的規劃中,學校午餐使用在地食材是一既定方向,除確保小朋友吃得安全,另對提昇在地農產品需求、具體執行食農教育等多有助益。然涉及農會、教育部、衛福部及地方政府的權責和經費,法規修改及地方政府的配合亦十分重要,包括需修訂食材供應契約、建立食材溯源及落實查核、並強化學校團膳驗收及登錄作業。需要配合規劃執行的面向極為複雜。

是以此項政策的提出,食材內容包括有機、產銷履歷、臺灣優良農產品、吉園圃等標章,以及附有QR-code可溯源的農產品等國產食材,但其中最讓人關注並引起爭議的是宣示將推動直轄市增加有機農產品的使用比例。

其實校園午餐的有機食材政策,並不算新鮮事,新北市朱立倫上一任已經授權農業局籌劃辦理,至今是每週至少提供一道有機菜色給學校午餐的首個全面實施縣市。照農委會的資料,目前新北市有277家、桃園市248家、屏東縣202家、雲林縣184家及花蓮縣126家等共計有1243家學校採用有機食材。台北市和台中市雷聲響了好幾年,卻總有一些教育財政分配、政商既得利益喬不攏等問題卡著,讓有機午餐沒辦法雨露均霑。

以有機蔬菜為例,先不論價格提高問題,光是從媒合、契作、採購、田間管理檢驗、驗收、運輸、截切、廚房現場等無一不是利益處處地雷重重。農委會在不到半年內時間要獲得地方政府排除萬難的全力配合,才有可能做得到。掀開六都以外縣市的情況,常會發現羅織著綿密固著的政商網絡,突破難度更高。農委會初期定調由人口密度高、供餐數大的六大都會區先行上路,打通的其實是民進黨和柯P執政五都和台北市所卡的關,將有機食材生產供應的量撐出來,接下來以校園午餐消費來支持本土生態友善農業的規畫才有可能由理論變成事實,農業地區朝向友善環境的生產方式和帶動在地經濟發展的願景方得見落實的一日。

但,若不確實掌握午餐現場狀況和成本費用的個別清查和結構分析,無論是現在的1243所學校、未來六都乃至全面實施每週一或二餐有機或農產標章食材,都還是難免落入學生、家長、政治人物或評論者見樹不見林的觀察及其基於有限資料與視角所衍生的推論當中,無益於解決台灣營養午餐的長年困境。

不難想見,打算推動六都營養午餐有機的政策,在2016年8月初首次出爐,立即招致各界反對、譏諷、觀望多過於贊成的反應,便於之後的規劃中悄悄消聲匿跡了。起而代之的是所謂的校園使用「CAS台灣有機農產品」、「CAS台灣優良農產品」、產銷履歷認證」、「吉園圃」與「生產追溯QR Code」等簡稱四章一Q的國產食材。

雖說四章一Q仍包括「CAS台灣有機農產品」,然而明眼人都知道,在費用問題難以處理的狀況下,若無配套大力促成,這與現行措施價差最大的有機產品,在營養午餐裡當然只能「僅供參考」、「看得到吃不到」了。

4.2分區協調會議難有共識  北中南東六縣市先行試辦

當農委會宣示2017年九月起將全面實施「國產食材供應學校午餐」政策時,首要面臨的現實挑戰,仍然是在國產食材成本較高的情況之下,現階段的學校午餐費用能否負擔得起? 再者,食材供應鏈是否健全也是成敗重要關鍵。

根據教育部的資料,現行全國22縣市收費標準約每餐30元到60元不等,基本要求是主食、湯品加上三至五道配菜,有時還附牛奶和水果,一方面城鄉差距大,一方面需要以極低的成本要做出學生願意捧場的菜色,讓主管機關、家長、學校與供餐廠商們只得錙銖必較,盡量在國家政策、學童營養與採購現實之間取得平衡。

2016年11月,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舉辦「研商學校午餐食材優先採用在地優良農產品政策」共識會議,受邀出席的與會各縣市代表紛紛針對目前國產食材供應量、價差、檢驗方式與午餐契約等項目提出質疑,希望能分階段比例式推進,而非直接全面上路。

主管機關農委會則表示將積極輔導農友先加入QR-code可溯源農產品,而教育部承諾召開分區協調會議,推動試辦計畫。

2017年1月,教育部召開分區協調會議,敲定2月新學期開始,由新竹縣市、台中市、台南市、台東縣等四地五縣市首先進行試辦。不過此深具指標性的試辦計畫會議上,完成沒看到主管機關提出任何的政策施行計畫書,只針對各縣市提出的問題進行解釋,並表明試辦期間就是要一步步解決困難。

1月下旬,富邦文教基金會舉辦「校園食材專案計畫平臺啟用說明會」,邀集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臺北市教育局等主管機關,以及北部地區十餘位校園食材供應業者出席,針對專案計畫中的食材登錄系統操作方式與農委會推動四章一Q國產食材政策,進行意見交換與討論。該計畫以建立校園食材檢驗資訊揭露平台為首要,由食材製造、團膳供應,到政府抽驗學校午餐食材,統整各方之檢驗報告,建立22縣市校園食材共同把關系統,落實食材資訊的公開透明與可追溯性。

2月,行政院裁示試辦所需經費約2億元由教育部負擔,另外新增宜蘭縣為第六個試辦縣市,引發是否排擠教育經費項目的疑慮。

學校午餐隸屬學校衛生法的管轄範圍,主管機關為教育部,但餐點中所使用國產生鮮食材是由農委會負責把關,加工食品則歸衛福部食藥署管理,至於各縣市學校午餐事項則屬地方政府權責,跨部會協調工作之重要性與複雜程度,可從多次針對四章一Q政策召開的協調會議中都未能獲得明確共識情況中稍見端倪。倉促上路的試辦計畫帶來的補助爭議,更突顯學校午餐在牽涉教育部、農委會、衛福部,以及地方縣市政府等跨部會機關業務層級合作下的困境。

4.3試辦補助經費由教育部出,但各縣市「卡關」尚未執行

2016年起,新政府定期邀請關心食品安全議題的公民團體,進行跨部會的食安會議。會議中的NGO代表要求教育部調查各縣市學校午餐的詳細「真實成本」,意即實際用於學生食材的成本價格。但數月之後教育部報告中所呈現的資料僅是各縣市的平均價格數字,無法細緻的提供分項資料(如主食、副食、人事、運輸、設備維運、廚餘等)和分析。

沒有透明的成本分析,如何能妥善合理運用經費於採購四章一Q食材,令人費解。

2017年2月新學期開始,六縣市正式開始試辦,新任農委會主委林聰賢更前往新竹市視察推動情形。表面上似乎一切順利,但實際情況則是教育部與六縣市還未針對補助經費的請領作業及廠商契約達成共識。

此外,試辦期間由教育部提撥補助款項,但九月正式全面上路之後是否依舊由教育部持續進行補貼?若是,不僅直接對教育經費造成影響,更有可能重演監察院在民國九十九年針對教育部編列特別預算補貼免費學校午餐政策的糾舉情事。

但倘若回到地方縣市政府或家長,地方業務承辦人明白表示非常擔心預算編列與家長意願。而假使最終價差問題未獲得解決,食材供應業者認為首當其衝將會是高價國產水果、肉品和水產品等項目,有可能反而迫使轉而採購較為便宜的加工食品,讓原先支持本土農業的政策美意大打折扣。

更何況全國二十二縣市各有不同的午餐經費基準和供餐型態,從六縣市的試辦到新學年9月全面上路僅有半年時間,試行期間出現的問題是否能獲得解決,以及解決方式是否能一體適用於其他未獲選試辦的十六縣市,將考驗著教育部、農委會、食藥署和地方政府間橫向溝通協調及處理機制。

4.4國產食材供應鏈問題重重

另外一個問題是國產食材供應鏈。農委會無論在中央層級的跨部會報告、和公民團體的交流以及與地方政府代表溝通的會議當中,都以目前四章一Q的種植面積和學生午餐食材供應量來換算:中小學學童供應午餐人數180萬人,以每人每餐蔬菜100公克為基準,每天需180公噸,每月20天的需求約3,600公噸。如以短期葉菜類為例,每公頃每月生產量約20公噸,3,600公噸葉菜所需種植面積為180公頃。目前有機驗證、產銷履歷、吉園圃標章及驗證標章等生產追溯標示之農產品,生產面積共約17,257公頃。吉園圃蔬菜達184品項。學校主要需求蔬菜種類在30種以內。

以上述統計數字來看,國內生產的四章一Q蔬菜供應國中小午餐使用量應當沒有問題。

不過,地方政府和教育單位公開或私下的反應則是對這些數據仍然存疑。最常聽到的說法是,雖然生產端方面看起來足夠,但對於現在的學校午餐供應端來說,卻是「看得到吃不著」,更有地方政府代表與團膳業者直言,提供學校食材的相關規範和檢驗比坊間販售更為嚴格,如果環節中出了甚麼差錯,生產者也擔心會被放大檢視,罰款之外甚至有可能取消驗證資格。因此,在現行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生產端不見得有意願從已有的產銷通路轉而提供學校使用。

農委會一直以目前四章一Q的種植面積和學生午餐食材供應量來換算,以統計數字佐證國內生產的蔬菜(以葉菜為主)供應國中小每日使用應當沒有疑慮。但有不少「隱藏版」的問題。

然而,學童午餐裡除了100克的葉菜之外,六大類食品中的五穀根莖類、豆魚肉魚蛋類和水果類等本土食材來源,供應商和地方政府代表也多次提出採購上的困難,例如:本土米的食材來源無生產追溯,應如何處理?若遇到天災肆虐、蔬果價格因季節性波動劇烈該如何配套?水果有產季價格大幅波動的問題,且當季盛產國產水果不一定符合供餐需求,如何穩定提供?又以雞肉品項為例,國產比進口價格高出一倍,未來價差部分怎麼因應?

4.4.1天災、調味料和辛香料

如遇不可抗力的天災打亂食材生產供應與調味料、辛香料等少量使用食材,目前看來問題不大。農糧署明確說明,若由於颱風暴雨、疫情病害等因素導致本土食材價格過高,或蔥薑蒜調味料等因產季因素價差大等問題,均可考量實際狀況,另外彈性處理。

4.4.2米、麵、雜糧

米可能是最容易解決的部分,如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在會議中答覆團膳業者時強調,農委會以半價提供國產良質米給午餐供應團膳餐盒業者,目前全國三千家廠商僅有兩千家來申請,仍有上千家廠商對是項利多措施並不知悉沒能充分利用,未來希望更多業者和學校參與,應能符合使用本土稻米的原則;教育部也會發文給各學校宣導。

麵類製品和雜糧幾乎未曾討論,其實中小學營養午餐主食雖以米飯為主,偶爾變化口味會採用的麵和麵包部分,由於台灣小麥幾乎全部倚靠進口,使用本土麵粉製品幾乎不可能,不過麵類產品在定義上屬於「加工食品」,因此根本不納入此次提倡使用國產食材的範圍當中。

此外,雜糧是近年來農業復興的一個指標,如毛豆、大豆、蕎麥、胡麻、薏苡、仙草、小麥等都納入休耕轉作的農地活化補助項目;而不少營養師們設計孩子午餐菜單時,也費心地用燕麥、蕎麥、紅豆、綠豆、黃豆或芝麻等食材煮飯或入菜。然而,雜糧目前國產量極少,連午餐菜單裡常見的豆製品,雖然使用非基改來源已經立法實施,但黃豆來源仍以美國、加拿大進口為主。

不過如同小麥,上述雜糧等食材不屬於此次四章一Q的適用範圍。

4.4.3水果

農委會以提供資料來說明:本土溯源水果面積達23,383公頃;在品項上,產銷履歷25項、吉園圃45品項、QR code 92品項,水果供應品項不缺。

但事實上,團膳業者的反彈已經開始,如台北市、新北市及桃園市餐盒食品商業同業公會於一月中發出聯合聲明,其中一項就是建議營養午餐取消供應水果。溝通會議中,南部餐盒公會代表也舉例,台灣本土水果產季分明,如三、四月和冬天的產量很少;顧及衛生安全問題,水果幾乎只能使用整顆未分切之品項,因此夏季盛產時的水果如西瓜等無法使用、去年氣候異常的天災,導致以前常吃的本土香蕉價格高漲…等情況。

換言之,從供應端來看,以現在午餐費用和模式不改的前提下,進口水果的價格較低廉、品項大小適合及來源穩定等前提,才符合目前供餐需求。否則學童午餐裡經常出現的本土水果品項就常是小番茄、柳丁、柑橘或百香果等幾種,家長和學生也常有抱怨。

所以,所謂「不缺的溯源水果」供應品項不一定符合實際供應面的需求,且水果種植條件與時間和葉菜類相比起來較複雜,需要更精準的清查和務實的考量。

4.4.4肉、牛奶

農委會所提供的書面資料中提及:「目前供應學校午餐之國產畜禽產品主要為豬肉(自給率90%)、雞肉(自給率81%)及雞蛋(自給率100%)等三項,其自給率皆超過80%,且其供應鏈穩定,應足以供應學校午餐使用。

但事實上,進口雞肉、進口豬肉和本土CAS標章肉品有兩倍以上價差;雞蛋方面,舉農曆年前的公告蛋價為例,600克的CAS雞蛋是45元,比非CAS的28元價格高出五至六成。

再一次說明,目前國產自給率不是重點,成本增加才是主要癥結所在。

此外,一般家長和民眾通常不會注意到,學生午餐餐盤或便當裡面的整塊豬排、雞排、棒腿等食材,究竟歸類到「肉品」或「加工食品」呢?事先分切、調味和冷凍的豬肉雞肉翅腿等都是加工食品,絕大多數由幾家大型加工肉品供應廠商供應,卻並未納入這次四章一Q的政策規劃範圍之內。

那麼,未來是否有可能造成搭配根莖類或蔬菜類的肉絲、肉丁、絞肉少量肉類是國產,但孩子們喜歡吃的大塊肉排、雞腿或貢丸等用的是進口豬雞卻不自知也無法追溯來源?在目前各食品雲尚未互相勾稽串聯的情況下,有許多隱而未顯但不該忽略的問題需要面對。

又例如乳品供應一直有爭議,像兩年前台北市取消免費牛奶政策,引發了該不該用乳品來補充鈣質、適不適用於所有學童等討論。目前午餐搭配的牛奶多以保久乳為主,少數提供國產鮮乳,是否未來連保久乳的乳源都必須限定不得為進口?

4.5政策未結合學校教育

農委會推動學校午餐採用四章一Q國產食材政策,對促進本土農業發展不啻是一劑強心針。目前四章一Q佔全國農業生產量十分之一,農委會也在不同場合表示已經規劃各種補助和配套措施以逐步推進,目標在4年內倍增到20%。

做家長的莫不期待學童午餐不只能讓孩子們吃飽、吃好、吃安心,更吃出飲食、營養、在地農林漁牧甚至全球化的公民教育。以學校午餐選用在地生產之可追溯性農產品、支撐國產農林漁牧發展和整體食安的目標,絕對應該鼓勵支持。但在目前政策施行上,尚未看見任何農委會、教育部和民間團體攜手合作的食農教育和飲食教育配套規畫藍圖。

再者,至今除了農糧署官方網站設有「學校午餐四章一Q專區」外,並未有其他對家長提出的政策說帖與學生教育方案,不管未來是要仰賴政府補貼還是家長自行負擔,資訊公開透明絕對是必要條件;在學校端,全面替換國產食材對學生飲食意義自是重要,但是若沒有透過教師適當的引導與討論,學生又如何能理解每口食物都隱藏著糧食自主與倫理價值等意義?

既是學校午餐政策,就不能僅止於滿足食材與經費無虞等硬體需求,而必須全面關照台灣農業、在地文化、環境資源與生物多樣性等面向,方能體現校園飲食中的環境教育內涵。

在2017年2月初一場由行政院食品安全辦公室所主辦的「食品產業供應鏈看校園午餐之安全管理研討會」場合中,與會的民間團體亦特別針對午餐廚餘量過多提出建議。

台灣學校午餐普遍來說有主食、湯品加上3至5道配菜,偶爾還附牛奶和水果,相較於鄰近的日本與韓國,收費並不特別低,但供應菜色與數量卻遠遠超過,也同時衍伸出廚餘過多問題。台北市餐盒食品商業同業公會曾公布一項統計數字,每日回收近10公噸的廚餘,換算約莫相當於1.7萬份餐,約佔每日7萬份餐點的四分之一,以每餐55元計算,就是平白丟掉13元。

在能運用的經費不變情況之下,若能確實降低廚餘量即代表增加使用於食材的預算。誠實面對校園午餐廚餘的現況,透過建立公開透明的檢核與統計系統,調查分析廚餘的內容與生成原因,究竟是老生常談的口味不佳?菜色太多讓學生挑食?每餐供應份量過多?亦或是根本問題出自於學生飲食教育需要再加強?一旦落實廚餘量統計和分析,便能由各校、各供應來源和各縣市的出發點來了解校園剩食產生的原因,教育者和主管機關方可從微觀和鉅觀的角度來解決問題。

重新思考午餐食譜的設計,降低菜色數目與數量、使用低食物里程品質較好的本土食材、從美學觀點改變食物呈現方式以減少剩食,都是可嘗試的行動策略。

因應採用四章一Q食材來源而增加的成本,這個算盤該怎麼打?是一個主政和策畫者不能迴避的治理課題。面對經費排擠、家長疑慮和地方教育財政左支右絀,除了提高中央和地方補助款、增加向家長合理收費等開源方式,其實教育部、農委會和縣市政府早就該做而未做的幾項工作落實執行,即可先收節流之效:

首先,建立午餐食材規格品項的全國統一編碼及檢驗管理。此措施讓學校採購人員、食材供應商、團膳業者和主管機構都有相同基準點,以利資訊統計與透明化,減少無謂的檢驗費。

再者,全面盤點午餐食材成本。可具體了解各縣市資料,進一步釐清食材、耗材、人事和其他不應納入成本的經費項目,也才能討論如何拉近城鄉差距。

最後,調查盤點各地、各校真實剩食廚餘量。目前沒有任何縣市和各校廚餘量的詳細統計結果,由教育局處或團膳業者提供的訊息皆為估計,一方面易因作業或責任考量而流於短報或浮報;一方面在欠缺詳細項目與數字情況下,校園午餐政策或學校食農教育很難針對產生廚餘的浪費問題實際解決或提出有效方案,當然更不可能透過減少廚餘來樽節經費,並將節約下來的款項用於本土有機或標章履歷食材之上。


結語

從國小國中學校午餐食材禁用基改農產品和初級加工製品,到2017年初正在沸沸揚揚試辦中的採取四章一Q政策,其意義十分重要:

第一,「校園午餐非基改」看似只有一小步,卻捲動全國進口、製造、生產、消費黃豆和黃豆製品的大幅變動;

第二,承接校園非基改食材的成功倡議,執政新政府力推自1980年代營養午餐普及以來的食材全面改革,可說前所未見;

第三,這些穩定供應180萬國中小學子的午餐食材來源革新,為提升國產食材自給率、健全和推廣生產溯源系統奠基打底;

第四,日後我國政府勢必持續受到美國等國際經貿談判壓力,要求撤銷基改標示或午餐非基改等政策和可能被迫開放各種農林漁牧產品進口時,預先為學童食安風險築起防火牆。

換言之,無論是從下而上的校園午餐非基改政策及從上而下的四章一Q規劃,成敗不僅攸關學子的營養安全、食農和公民教育,也與舉國生產者生計和全民食安環環相扣,未來發展仍值得持續關注。

今日之後 校園午餐就要開始不一樣了
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61516/

基改食品標示新制事件簿
http://wp.me/P5NVQR-wC

校園午餐食材基改標示 預計今年底落實
http://wp.me/p5NVQR-I1

19縣市非基改校園午餐政策進度
http://wp.me/P5NVQR-Km

想要改變,唯有行動!
http://wp.me/p5NVQR-1cU

校園食材四章一Q,供需連結、持續追蹤與成本透明化是關鍵
http://www.agriharvest.tw/theme_data.php?theme=article&sub_theme=article&id=178

國產價差與加工食材,校園「四章一Q」食材管理中失落的環節
http://www.agriharvest.tw/theme_data.php?theme=article&sub_theme=article&id=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