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台灣媒體產業正處在劇烈轉折點。三立新聞網資深總編輯劉世澤回顧「錫蘭事件」時坦言,這場由網紅錫蘭引爆的「媒體批判」風波,不僅影響了媒體圈,也讓整個新聞界深刻體會到:自媒體正在快速重塑話語權格局,廣告版圖與受眾習慣也在改變。
一場震撼業界的網紅挑戰
2023年9月,錫蘭在 YouTube 發布一支近九十分鐘的影片《台灣媒體的下限能有多低?》,批評台灣新聞媒體常見的「斷章取義、加油添醋、缺乏公共利益」等問題。
影片迅速發酵,帶來極大迴響。對三立新聞網而言,這並非單純的輿論批判,而是一場持續數月的公關危機。自影片曝光後,三立粉專底下的留言板幾乎淪陷,不論發佈何種新聞,留言區都充斥著「出來面對」等語,與新聞本身毫無關聯。

為什麼媒體愛報導網紅?
媒體過度追逐網紅,卻忽視公共價值。這點確實揭露了新聞產業的結構性困境。
電視新聞一小時的黃金時段,約可容納 20 則新聞,必須涵蓋政治、社會、國際等重大議題,鮮少有空間播報網紅八卦。然而,網路新聞不同於電視,有無限延伸的可能,網紅的一句話、一次爭議,甚至簡單的生活評論,都可能被放大成新聞標題,帶來可觀流量。
媒體與網紅之間,形成了某種「共生關係」。網紅靠媒體曝光,得以從網路圈跨入主流視野,進一步獲得舞台與商業合作;媒體則因網紅的高關注度獲得流量與廣告收益。例如,YouTuber 阿翰以「九天玄女」爆紅,不僅影片觀看數破千萬,還登上金鐘獎舞台,背後就有媒體持續推波助瀾的影子。
但這樣的現象也讓新聞逐漸被「娛樂化」。當公益性被商業利益取代,媒體角色便陷入矛盾:是應該守住公共責任,還是順應市場需求?
標題的自省
「標題」是受批評的另一焦點。為了吸引點閱率,媒體常以聳動字眼包裝新聞。這些做法雖帶來短期流量,卻損害媒體公信力。三立致力修正方向包括:標題必須忠於內文,不得將戲劇內容誤導為真實事件;避免使用「曝光了」「怒了」等「藏標」(釣魚標);娛樂新聞尺度雖可適度放寬,但需避免跨越倫理與專業的界線。
劉世澤表示,標題是一把雙面刃——既是吸睛工具,也可能成為誤導的兇器。如今三立新聞網在內部規範下,「寧可少一點點閱率,也不要再因錯誤標題傷害當事人與新聞專業」。
自媒體與主流媒體:話語權的消長
「網紅批評媒體事件」不僅是一場輿論風暴,更象徵著話語權的轉移。過去,新聞事件是否能成為社會討論焦點,幾乎完全取決於主流媒體的編輯台;而在社群平台時代,任何人都能透過即時發文與演算法擴散,快速影響輿論走向。
陳之漢(館長)就是典型例子。他自自媒體發跡,如今能與政府機關正面交鋒,其影響力不亞於大型新聞台。對新聞產業而言,這意味著單向輸出的時代已經結束,媒體必須與自媒體共享甚至爭奪議題設定權。
這種轉變同時帶來壓力與檢驗。過去媒體是社會的「監督者」,如今媒體也被自媒體監督,甚至可能被反向帶風向。新聞專業如何在這樣的局勢中繼續維持其獨特價值,成為新聞工作者必須直面的問題。
廣告市場的重新洗牌
自媒體崛起不僅影響輿論風向,也改變了廣告市場。傳統上,電視台營收仰賴廣告,但如今廣告占比已跌破四成,甚至不到三成。
原因在於品牌投放廣告策略的改變。過去廣告主傾向找明星拍攝電視廣告,如今則更看重自媒體的「鐵粉效應」。YouTuber 分別接下汽車、啤酒、進口床墊等品牌代言,甚至將廣告內容直接在影片中完整置入長達數分鐘。對廣告主而言,自媒體的優勢在於:
- 與觀眾距離近,互動感強;
- 點連結購買消費轉單效果明確,可追蹤折扣碼與連結;
- 成本低於傳統媒體,卻能觸及高度精準受眾。
相比之下,主流媒體的受眾過於廣泛、效果難以量化、價格較高,使其逐漸失去吸引力。

新挑戰:AI時代的再衝擊
就在媒體努力調整腳步之際,新的挑戰再度出現。Google 已推出的 AI 摘要功能,讓使用者在搜尋時即可快速掌握新聞重點,不必再點進新聞網站。
這意味著,即使網路新聞在速度與題材上已領先傳統媒體,仍會被 AI 工具搶走流量。當舊問題尚未完全解決,新挑戰卻不斷疊加,新聞產業面臨更嚴峻的生存壓力。
結語:在矛盾與平衡中前行
新聞媒體在數位轉型過程中的多重矛盾:商業性與公益性如何平衡?標題吸睛與專業倫理如何共存?主流媒體與自媒體的關係如何重整?
三立新聞網的經驗顯示,媒體若想在風雨中站穩,必須透過自律與修正回應社會期待,同時承認商業現實。在人人皆可發聲、自媒體力量不容忽視的時代,新聞業者或許更應思考如何透過專業,重建讀者對「新聞」的信任與依賴。
因為流量稍縱即逝,但持續存在的公信力,才是新聞媒體長久立足的根基。
本文以AI工具依現場錄音檔製作摘要,並經人工審閱、修訂完成
(紀錄整理:孫璇;編輯:邱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