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調查報導工作坊/活動報導一:國內外選戰調查新聞現況

國內外選舉新聞高風險 記者求證回歸基本功/特約記者 廖家慧

假新聞因著傳播科技的發展,日益進化、影響深遠,如今已成為各民主國家高度關心的課題。優質新聞發展協會和卓越新聞獎基金會7月21日共同舉辦調查報導工作坊,邀請《TVBS》新聞部副總監楊樺、《風傳媒》總編輯吳典蓉,從國內外選戰新聞報導的現況與問題,探討如何在其中找到因應之道。

美國有選舉調查新聞傳統,每逢選舉都會有幾本經典作品出版。

情緒傳播當道的新聞風險社會

《TVBS》新聞部副總監楊樺指出,當今媒體所面臨的挑戰是,情緒傳播、話語權戰爭,以及我們正處在新聞風險社會,以至於我們常常難以辨別真偽。現在這個世代,面對不同看法的議題,媒體經常利用情緒性的方式傳播,不只台灣,美國亦然。

川普就是一個顯而易見的例子,他的twitter經常前後矛盾、情緒化、與事實不符,但因為美國總統角色地位的重要性,川普成了話語權戰爭之王,各家媒體爭相搶發,但媒體如此傳播,帶來的結果是高度的風險。

尤其是國際新聞來源消息經常不是第一手,而是轉手的間接消息。情緒化新聞很好的吸睛效果,使得新聞傳播的風險變得非常高,許多報導也很難百分百確認,因為只要冰山一角一翻,原本對的事可能瞬間就變成錯的了。

楊樺認為,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以前發表言論只能透過民意論壇,現在管道眾多。然而,我們也因此處在風險時代,寫什麼都有風險,也許當下很紅,過幾天被爆出負面消息,就可能立刻拉黑。

國內政治新聞倒退,政治兩極化、標題黨、臉書成為政治人物發言管道

《風傳媒》總編輯吳典蓉表示,國內政治新聞倒退,處在很不好的時代(攝影/廖家慧)

國內政治新聞方面,《風傳媒》總編輯吳典蓉表示,台灣選舉新聞這塊是倒退的,是狀況很不好的時代。台灣政治生態藍綠兩極化嚴重,而媒體記者兩極化情形也非常嚴重。過去記者在跑新聞的時候,不會只跑一個黨,然而現在逐漸形成一種同溫層,連記者本身,也不覺得需要跨出同溫層去做平衡採訪。

除了政治兩極化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隨著社群網路成為人人皆可發聲的平台,許多政治人物將臉書作為發言管道,不太願意接受採訪,以致於面對一些新聞事件時,記者只能去抄臉書。面對極力想要調查的事情,記者必須要更加地用力,才有可能問到對方的看法。

除了整個政治環境風氣的轉變,媒體的部分作法也讓情勢更加惡化,為了吸引讀者眼球,媒體經常成為標題黨,有時刻意扭曲政治人物等受訪者的說話脈絡,使得新聞的真實性存在很大問題,遑論調查報導。

情緒化、瑣碎化內容當道,媒體如何突破?

吳典蓉表示,當記者,專業很重要,勇氣也很重要!目前的媒體狀況很不好,若有意進入新聞界,仍要堅持做對的事,不畏懼同業的批評,做大家不願做的事,問大家不問的問題。吳典蓉以美國為例,幾乎每次的總統大選都會出現幾本經典之作,記者從初選寫到大選,採訪三四百位受訪者、政治人物,揭開一些不為人知的內幕,但是台灣沒有這樣的風氣,多數選舉新聞仍是花邊新聞、狗咬狗的內容。

《風傳媒》目前的作法是要求記者每周交一題目,因此記者不會只是每天追逐瑣碎化的新聞。致力於讓獨家、分析性、解釋性的新聞,成為《風傳媒》的主力內容。吳典蓉從網路媒體的角度觀察,指出當今的年輕人還是有許多喜歡深入有料的內容,並沒有想像中的悲觀。

國際新聞方面,楊樺認為,回歸到新聞來源本身、加強新聞工作者的D/D(鑑別診斷)鑑識判別能力,還是最重要的根本。此外,增加第一線國際新聞的採訪經驗以及強化國際新聞組織合作,能更有效掌握第一手消息,也能更準確的蒐集、判別資訊,提供給觀眾第一線的畫面和所聞所見。

楊樺舉例,前陣子泰國青年受困洞穴被救出的時候,第一時間各報畫了各種救援示意圖,但第二天新聞出來大家才知道是錯的,那些報導他們如何救出的示意圖很多是未經求證的假新聞。然而在那個奇蹟發生的當下,當大家都期待好消息的時候,此時最有可能出現假新聞,因此加強記者的鑑識判別能力非常重要。

此外,楊樺指出,網路上的訊息眾多,正確性難以檢驗,因此每當國際有重要事件,都會向公司爭取派記者到現場採訪,因為只有實際到現場才知道什麼是真實,舉凡文金會、川金會、普普會等重要事件,《TVBS》都沒有缺席。

面對重大、調查性新聞,楊樺表示,與國際新聞組織的跨國合作是一個方式,因為各國的情形有些共通性或者可以借鏡,所以透過跨國合作讓調查本身可以獲得改變,也可打破空間上的限制。

當媒體報導日漸瑣碎化與情緒化,楊樺認為專題化、國際化是《TVBS》的強項「我相信優質本身是有市場的,是怎麼做的問題,要堅持自己的價值。優質新聞破碎化,並不是瑣碎化的定義,而是應用在不同的載具上。」確立定位、堅持價值,《TVBS》的做法是重視專題、給記者空間。

閱聽眾的世代差異,好新聞可以打破年齡

楊樺:堅定自身價值,好新聞滿足不同年齡受眾(攝影/廖家慧)

多年電視台的工作經驗,楊樺觀察到,雖然電視新聞的閱聽眾正在老化,但他們仍是目前社會的決策者。當《TVBS》開始投入網路這一塊的市場時,才發現其實常常處理的是世代問題,而非處理新聞問題。環境不一樣、載體不一樣,手機載體閱聽眾相對年輕,面對不同受眾的喜好和需求,楊樺表示:「好的新聞是可以打破年齡的,只是呈現的方式不同,而且挑戰越來越嚴苛。」

剛到格陵蘭採訪的《TVBS》新聞團隊,為了滿足不同載具、不同受眾,努力從電視、網路、數據新聞等面向去製作專題,甚至和業界合作,結合VR攝影,嘗試不同的呈現方式。

如此求新求變的趨勢,也讓媒體紛紛出現各種技術人才的需求。記者不再像早期只需會採訪寫作,現在大家都追求具有美術、資料分析、程式編碼等多功人才。然而楊樺感嘆表示,最近面試新人發現,許多人的技術非常強,可是問問題的基本能力卻不足,現在的訓練雖然讓大家擁有許多技能,卻少了問問題、新聞本質的訓練。

未來是跨媒體、跨組織合作,溝通語言和過去漸漸不同,但不論語言技術再怎麼變,回歸與人面對面互動、問問題的本質仍然是重要的根本。楊樺認為,記者是寫東西給別人看的,所以問問題和寫作能力仍是重要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