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說明

提案人 – 

TWYCC_RIO20

提案單位:
台灣青年氣候聯盟 TWYCC(Taiwan Youth Climate Coalition)

提案說明:

「有一群青年靠著自己的力量,要到巴西,告訴世界台灣出席了;
他們想學習,想要讓台灣人,擁有安全、永續的能源。」

你知道德國在2050年時,就會百分之一百的使用乾淨的再生能源嗎?再等40年,台灣能不能也像德國一樣,不再被油價的波動燒掉了荷包,不要再擔心核廢料跟輻射呢?又或是比現在更艱困呢?

一群二十初頭的青年們,我們有的是對社會的責任感、對未來的期許以及對環境的關心。但我們知道光是關心,光是熱愛還不夠, 我們要實際的行動。我們希望有一個,可以永永遠遠茁壯的家園。我們之中許多人來自單親家庭,對於台灣經濟起伏影響民生之大有很深的體認。物價漲跌,和原油漲價有很密切的關係,而依賴原油,起因於台灣沒有自主產能的條件。我們不斷的和能源領域專家對話,從中發現我們身為未來世代的主角,我們有允諾台灣「一個更乾淨的明天」的使命。

「談判桌上大人的決策,未來將由我們來承受!」

去年福島核災造成國際上的軒然大波,各國不僅對核能抱持更加謹慎的態度,也因此更加積極投入再生能源的開發。台灣位處與日本地理條件相似的地震帶,無法能源自給又極度依賴核能,實是堪憂。而關於核能的爭議,至今仍有許多待討論的面相。今年六月將於巴西里約召開聯合國永續發展地球高峰會(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io+20),全世界將以「永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及「綠色經濟」(Green economy)為討論主軸,而台灣青年氣候聯盟(TWYCC)青年代表團也將藉由參與此次會議的機會,以最貼近台灣主要現況的「能源永續」議題為此次出訪核心價值的一部分。對內,我們團隊共同期望針對能源永續推動政府發展可行替代方案。全球都在搶攻綠能市場的同時,台灣不能作繭自縛,仰賴進口能源。經濟發展是公部門與私部門共同的目標,我們也積極連結企業以及民間團體,希望對台灣能源生態提出看法及影響,並將今年里約永續發展會議(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io+20)的概念及趨勢帶回台灣。對外,以讓台灣站上國際舞台為本,我們以青年立場來檢視我們即將面臨的未來,不免擔憂核能有可能帶來的威脅,以及天災、人為等因素所造成不堪設想的後果,對「島嶼核能」提出憂慮,並和參與會議的成員一同探討及提案。整個計畫過程,我們將之分為行前訪談、出訪期間以及後續回饋行動三大部分,以能源永續為主軸,展開一系列的記錄,希望能對此議題加深認識、加廣宣導。

一直以來,各界對於能源議題有太多的聲音及立場,資訊往往太過繁雜而難以消化,常常想要關心,卻因不知該從何而起而卻步。因為參與此次會議,讓我們有幸能與幾位教授及專家交流、並取得相關數據及資訊,因此我們希望藉由本次weReport提案的機會,讓所有的訪談、資訊及調查,能夠公開化、透明化,結合國際經驗和趨勢,我們希望讓資訊呈現用親切的文字,能夠易懂,卻不簡化,藉以提昇台灣民眾的環保意識,讓大眾了解環境議題不只和生活息息相關,也非常迫切。由此進而整合成為一份忠實且完整的報導。
 

報導目的:

  1. 檢視台灣能源現況及困境:透過專家及相關人士的經驗分享,我們將整理出一份訪談報告。
  2. 評估能源政策及未來發展:我們對內積極與政府、企業、民間團體、能源領域專業人士串聯,對未來能源發展政策提案,並希望更多單位支持我們的想法,成為社會發展的原動力,監督政府允諾未來世代一個能源永續的環境。
  3. 探討國際經驗及趨勢:由於日本福島核災,國際間核能安全關注熱度以達高點,除了參與會議,我們也將積極參與周邊行動會議(Side Events),並與聯合國永續發展大會(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之下的國際青年團體 MGCY(Major Group for Children and Youth)合作,以島嶼核能的憂慮觀點提案。我們希望由外而內利用國際共識的壓力,讓台灣人民正視永續能源議題。
  4. 樹立台灣積極的國際形象:儘管不是聯合國的會員,我們於聯合國會議透過各種方式表達意見。同時從青年世代著手介入協商過程,和國際青年建立緊密的關係,以求未來突破台灣外交困境。尤其面臨德國甫宣稱將於 2050 年全面使用可再生能源,我們不禁渴望深入探討、學習他國如何面對環境變遷的挑戰,作為台灣未來的指標。
  5. 推廣能源永續觀念:此份報導將結合環境保護議題,我們將於永續發展會議期間,訪問那些持續和我們保持連繫的國際青年,請他們分享各自的行動經驗及對全球永續行動的理念與願景,並把訪問內容整理成新聞報與專題影片,作為後續推廣行動的絕佳素材。透過工作坊及演講等形式持續深入校園,進而推動台灣加入綠能趨勢,匯集青年力量期望以推動綠能家園為目標而努力。

採訪規劃:

  1. 專家學者訪談: 我們已與環保聯盟理事長暨清華大學王俊秀教授聯繫,安排訪談,請教關於永續發展會議的相關經驗及台灣環境現況,也將與台灣大學徐光蓉教授、鄭秀玲教授、清華大學薛燕婉教授等,一一進行訪談及記錄,針對核能及永續能源議題,詳細了解並檢視目前台灣能源困境。
  2. 相關組織交流:我們將與環境資訊協會主編彭瑞祥先生,以及台灣環保相關組織,訪談資訊及經驗交流,取得台灣再生能源發展資訊。
  3. 研討會參與:團隊人員將參與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主辦「2012年全國NGOs環境會議」、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主辦之「聯合國永續發展會議 (RIO+20) 會前研討會」、以及清華學院「擁抱還是拒絕核電-台灣的未來」講座(增加中)。
  4. 聯合國永續發展會議期間,大會將於每天即時更新周邊會議(Side Events)的行程,我們也將實地參與,透過研討會、工作坊及論壇,與各政府官方部門、NGO非政府組織、企業單位及專家學者共同探討,每日的周邊會議(Side Events)有上百場,我們將以能源議題做為主要參與的項目,了解最新科技發表、論文研究、國家現況及因應政策等等,這些最新消息即作為報導素材。我們也試著與聯合國永續發展大會(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之下的國際青年團體 MGCY(Major Group for Children and Youth)合作,以島嶼核能的憂慮觀點提案,和各國青年、組織等等共同辯論,擷取各方經驗。
  5. 即時報導:團隊青年代表們也會於行前受基本的新聞寫作訓練,即時將永續發展會議(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最新發展回傳台灣。而我們的台灣團隊將作彙整編校發佈於部落格以及友好組織網站。

呈現方式:

  1. 將所有訪談內容及數據於回國後整理成完整文字報導。
  2. 會議期間的訪談將錄製影片及照片,也透過新聞及部落格即時更新。
  3. 舉辦記者會以及巡迴演講:我們也希望透過媒體宣傳以及巡迴演講,接觸更多人群。一 直以來我們持續與各大專院校以及高中職合作,將環境相關第一手資訊及熱情帶進校園, 藉以提昇台灣民眾的環保意識,經過這次整個採訪規劃,也想讓大眾了解能源議題不只和生活息息相關,也非常迫切。
     

Report

正式報導

車諾比、福島、台灣?–正式報導

臺灣青年氣候聯盟  文:鄭紹鈺  影片:鐘欣芸

1.台灣島民遇上國際原能署:我們關心的能源

氣氛略嫌凝重,我跟幾位夥伴,坐在巴西的會場裡,南美洲的太陽讓會議室有一些悶熱。離臺灣隔了半個地球,來自世界不同種族、民族國家、語言、意識型態、專業背景,為了討論「永續的未來」,人類,聚集在這裡,共思文明的變局。

台灣青年氣候聯盟,飛越了大半個地球,來到里約熱內盧參與里約二十高峰會,我們一邊與世界各地的青年合作,透過「遊說」與「行動」來影響高峰會的決議文件,一邊參與許多的「Side Event」(之後皆以邊會稱之),這些「邊會」是各類的研討會與討論,聚集了世界各地的政要、專家,不乏諾貝爾獎得主、各國總理、商業巨擘,透過這些會議的聚集,最新的知識、學術、政策方法,在這裡彼此交流。

缺少國際支援的臺灣核能

眼前,是國際原能署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專家,正在交換著,對於未來的想法,尤其有關「能源」。

可惜的是,來自臺灣的,只有民間的人士,而不見政府的單位,不禁憂心的是,這些重要的資訊,該怎麼帶回臺灣?我突然想到,因為無法加入WTO,當初的在工業出口的貿易上多有掣肘,沒有加入WHO,SARS襲台的時候,我們有多無助,臺灣因為國際問題,天生孤立,總是難以整合世界級的趨勢與新知。

那在核能這方面呢?好比當初少了WTO,現在少了WHO,那我們少了國際原能署IAEA,臺灣在核能上,有沒有類似的困境?

離開始還有十分鐘,於是我拉開了筆電裡的資料夾,開始回想這段時間以來,對核能議題作的研究。

台灣民眾對於核能議題的態度,洽好形成一個光譜:無條件挺核者、為了部份因素挺核者、態度中立、為了部份因素反核者、無條件反核者,而大部份的群眾恐怕落在中間,好比為了經濟、減碳而挺核,或是為了自己與下一代的安全、乾淨能源而反核,而在福島事件發生之前,核能議題時常被打為政治議題,大部份對核能的印象,常停留在核四商轉上,偶爾拿出來爭執,時而平靜。

然而在福島事件發生之後,許多臺灣的民眾,透過CNN、BBC,以及國內媒體的轉播,海嘯襲來、核電廠接二連三發生問題,甚至是機組爆炸的煙霧,這些畫面深深印入我們的腦海裡,自此許多人意識到這個「議題」。在意識到這個議題之前,儘管核電廠離我們住的地方不遠,但我們總想像它們似乎座落在某個很遠的島上,不關我們的事,但因為福島核災,我們突然想起來,我們就住在核電廠旁邊,無感的議題,倏地變成了值得我們關心的「新聞」。

然而,很多想關心「核電廠與我」這個議題的人,卻難以尋著妥當的脈絡,看清楚核能的全貌,其實國內關於核電的討論,不外乎以下三個面向:經濟、社會、環境。經濟面,我們關心:「沒有核電會不會缺電」、「這會不會影響我的日常電價?」、「核四這個大錢坑」,社會面,我們關心安全問題:「核電廠的工程問題」、「哪一根螺絲又出了問題」、「核電廠發生問題了,會不會影響到我的生活?」,在環境面,則去思辯:「會不會造成污染」、「核廢料與退役機組何去何從」、「核電能不能夠減碳」等等。

但在國際原能署的場子裡,我不禁想到一個很少被討論的面向:「沒有國際支援的臺灣,核電廠的水準如何?政府常說的專家,足以應付這麼龐大的資訊、數據,做出足夠的決策嗎?我們的政策制定,有沒有得到世界級的科學研究的支持?」

高油價與複雜的核電,以及專家回答不出的問題

講者測試了一下麥克風,把我從思緒拉回了現實。台上的是數位國際原能署(IAEA)推派來參與Rio+20高峰會的重量級學者,除了要來告知大家能源的未來,還身負了推廣IAEA最新研究、計劃、措施的責任。

內容大致上描述了「石油」的前景不明,世人將在將會於這一兩年內「Peak Oil」,屆時,世人得面對高昂的油價,日常生活皆會受到衝擊。

IAEA的科學家指出,為了面對局勢變化兇險的未來,能源政策的制定,要更注重在上面「Planning」跟「Modeling」。

「Plannig」為何重要?由於自然資源的有限,在政策的制定上,需要「完整性」,不可以在能源的使用上,只囿於一個角度和觀點,需要俯瞰整個從開採到生電、配電、用電、需求端的能源鏈,並且還需要「易懂」,才能夠讓整個系統裡的使用者,都能明白所有的資訊。
甚至,可以透過「完整且易懂」的「Plannig」,讓政策不會只挶限在短期的小利,而能注重長遠的大利,因為「完整而易懂」,政策可以更容易引導投資與金融來支持,也更容易測試政策的效能。

那「Modeling」又為何重要?因為透過良好且準確的模型,可以讓政策的制定變的透明,可以更精細的選擇,並且量化能源政策的效力,而且政策造成的影響可以更容易複製。一切的決策都可以透過「Modeling」,變的文件化,文件化後便有利溝通與接收資訊,以及可以更簡單的去做效度分析。

而由國際原能署所支援的MAED( Model for the Analysis of Energy Demand ),可以建立一個「從需求當作基礎」的模型,如果不去研究各個部門(第一部門、第二部門、第三部門)的能源需求,政府要如何知道該生多少的電?而在能源政策的制定,更需要透過MAED,把「經濟」、「社會」、「環境」、「地域性」、「科技差異」考量進能源政策裡頭,而且MAED更厲害的是,可以去評估「最終產電」的價值,意指,可以去測試每一度電,有沒有用到刀口上。

而IAEA的科學家H-Holger ROGNER,進一步解釋什麼是在高油價時代,能源政策要更注重的「經驗法則」、與「INPRO」計劃。

經驗法則意指,一個國家對於一個能源的使用,會越用效率越高,所以會越來越便宜,好比許多國家的火力發電,以及最近新興的再生能源,起初使用的時候效率奇差無比,但透過累積的使用經驗,科技的進步,發電效率得以提升,因此電價會向下修正。在國家能得到的資源稀少的時候,「提升效率是最好的選擇。」

然而,這時候坐我身後的一名日本女性,卻相當犀利的問了H-Holger ROGNER一個問題:「如果有所謂的經驗法則,那為何在日本,數十年,電價卻因為我們對核能的更加依賴,而節節上升?」

只見講台上的幾個科學家面面相覷了一會,由一個人答道:「It’s complicated.」

「這很複雜。」這個問題便被草草帶過了。為什麼要草草帶過呢?因為講者接下來要講的,正是有關核能的東西:為什麼剛剛會提到Plannig跟Modeling呢?因為IAEA有許多的計劃,急於向世人推廣,而其中是以「INPRO(The International Project on Innovative Nuclear Reactors and Fuel Cycles)
」為首。

為了因應變動快速的石化燃料市場,以及氣候變遷的挑戰,IAEA想促使「核能」,來當作國際社會走向「永續的未來」的橋梁,透過多個國家的合作,龐大的資料庫與經驗的累積,讓使用核能的國家,可以用核能用的更安全、更有效率。

外交困境與核能

接下來的時間,國際原能署便一連串的述說著INPRO有多好、其他相關計劃將帶給世人多大的幫助,將會讓核能對世界更美好。我當場便查了一下,這些計劃的成員國,少了三個也在用核能的國家,分別是「伊朗」、「北韓」、「中華民國」,伊朗與北韓使用核能的重心,本來就是在於透過核武來達到國際局勢上的權力平衡,然而核之於臺灣,卻是庶民生活裡的一件事,但我們在核電的使用上,卻不在其中。

聽到這裡,便得到了一個結論。其實過往對於核能的「利弊」上,鮮少去考慮到這一塊。因為「外交」的關係,我們本來就有許多貿易上的困境,因為「外交」的關係,我們在疾病發生的時候,總是難以得到國際的支援,那在能源政策的制定呢呢?在核能的使用上呢?我們依然是孤兒,就算我國未來的方針,依然要側重核能,但這個核能,卻是被國際時代淘汰的核能,無法透過國際的支援,去降低風險,無法透過這些IAEA在台上華麗宣傳的計劃,讓能源政策制定的更有效率,讓核電的政策與配套,更加透明,足以被社會大眾檢視。

這樣的落差,只會隨時間擴大。十年後呢?我們會落伍到什麼程度?二十年後呢?三十年過去呢?臺灣已經是個在使用核電上,相對危險的國家了,但因為被國際孤立的關係,我們就連核電的進步也被排擠,當別的擁核國家,正愉快使用著更先進的管理技術、科學數據、更有效率的技術的時候,我們卻擁抱著石器時代的核電政策,等著問題的發生。

無論部份人民正在反核,一些人民正在擁核,中華民國的政府目前選擇了核電,但卻是正在凋零老朽的核電,不安全的、沒效率的、難以被大眾檢視的核電。

2. 為什麼我們開始反核?我們與日本青年的訪談實錄

妳是個媽媽,妳剛起床。剛睡醒的妳,睡眼惺忪的看了一下床頭邊。喔,小寶還在睡。最近小寶剛斷奶,需要準備多一些吃的,以免他吃的不開心,哭一整晚哭到妳睡不著。於是妳一邊梳洗一邊想著:「等下早餐要吃什麼好呢?」九點要上班,代表妳八點十五分就要出門,好趕上板南線往南港的捷運,為了省小寶未來的教育經費,還有那最近又上漲的房租跟油電,妳根本就沒有買機車跟汽車的打算,因為停車、加油都是錢。

老公最近剛被某科技公司裁員,儘管他每天加班到十一點,有時候加班到晚了一點就乾脆睡公司,前一陣子妳跟他還為了不回家這件事吵架,妳很擔心他的身體會不會出問題,尤其在看完蘋果的報導,也就是那篇附上詳細照片,某工程師熬夜爆肝猝死的新聞之後。老公比妳早起床,在客廳神情失望的看著那一台Mac Pro,因為他在人力銀行網站能找到的都是些鳥工作。「沒關係,老公,我們只是要等到景氣變好,到時候我們就會有辦法啦。」妳想著反正存款還有六十多萬,就算發生什麼事還可以撐好一陣子。

但妳老公沒有跟你說的是,他把那些錢都拿去投資股票了,可是最近證所稅的關係,股票全被套牢了,那些錢,原本妳想要等小寶大一點的時候,拿來當創業基金,在東區開一家咖啡廳,可以讓妳一圓夢想。只是妳想不到的是,等下妳不不會再擔心生計與經濟帶來的困擾,而會把整個生命的注意力移到另一件事上。那不是一件開心的事,而是一齣比現實更悲慘的悲劇。

打開電視的時候,讓妳想起當時311的時候的CNN全程轉播。不過妳發現耳朵聽到的不是英文,而是熟悉的中文。「老婆,你過來看這個!」當妳的老公以莫名的驚恐叫妳過去的時候,妳在電視螢幕裡,看到一朵香菇雲從地平面靜靜的升起,然後妳看到每家電視台的主播用著急促的口吻播報著核二接連出事的消息。妳現在覺得很奇怪:現在是怎樣?當妳從恍神中抽離的時候,妳感覺到一股深深的恐懼從妳的脖子蔓延,皮膚一陣冰冷,雞皮疙瘩了起來,妳衝去看老公的Mac Pro,只見Twitter上充滿了驚恐的小鳥:「核二爆了」、「捷運站北投線塞爆」、「eo4,香菇雲啊啊啊!」、「哪裡可以買碘片???」妳的老公打開了Facebook,妳發現通知那邊多了57個更新,幾乎所有的動態更新都在講核二爆炸的事,每一個跳出的動態時報,都在用最新的社群科技,傳達著人類最原始、最生物的情緒:恐懼。小寶突然大聲哭了。妳根本不知道核一核二有層斷層,妳也根本不明白核電廠有幾根偷工減料的螺絲,上班這麼忙碌,妳的力氣只夠管好自己、老公跟小寶的生活就好。但現在不可能了。恐懼讓妳毛骨悚然,妳急忙問著老公:「現在怎麼辦?我們要避難嗎?」你的老公徨恐的說:「避難?逃,我們能逃去哪?」妳不知道,避難,只是驚恐的開始,因為臺灣太小,承受一次核災的代價,無價。妳抱著哭的不停的小寶,但妳不知道下一步該怎麼做。逃,那逃去哪?吃碘片,可是妳根本不知道哪裡可以買。妳最害怕的是,小寶會不會受影響?妳不知道。

不過妳不孤單,因為在福島核災發生的時候,有很多媽媽跟妳一樣,目睹了恐懼的原型,看見了核電怪獸的真面目,親自體會到了生活因為一朵沉默的香菇雲而遭受的衝擊。如果妳日文不錯,妳可以上網觀看那些日本媽媽是如何面對被衝擊完的人生,不過日本媽媽可能沒辦法教妳如何面對接下來的經濟挫折、妳的老公的失業將拖得更長,因為妳跟妳老公的就業機會都在北部,這一發核爆之下造成了多大的經濟變動,這些日本媽媽倒是沒有經歷過。

「因為恐懼看不見。」台灣青年氣候聯盟的戴子揚,在與日本青年做採訪的時候不禁說道。「當你看不見恐懼,你不會有行動。」在Rio+20會場的庭院裡,TWYCC的青年代表與日本青年Japan Youth Ecology League的Hiroki跟Jouju詳細對談,因為日本與臺灣皆為天災下飄搖的島國,且都是核電密度高的國家,這兩座島又有著文化上的淵緣。

我們試著去找出在「數據」與「理論」之外,最重要的因素,促成福島後日本的強力反核,甚至進一步影響到政府的決策。是什麼因素在日本有,而台灣沒有?我們在事前已經有預設的答案,只是答案從日本青年親口說出來的時候,我們還是感到異常的沉重。

原因很簡單,因為在日本,是真的出了事情。是真的有自己的親人,因為這場複合的災難而離開人士,有許多的財產,好比在輻射區的一棟房子,瞬間貶值,根本沒有人要,還有自己國家上的大問題,被全世界拿著放大鏡檢視,那一份從國內竄到國外,再從國外流回國內的恐懼,深深的把痛苦植入了日本人的心中。

恐懼。

在日本,大家的共識都是核電是不好的,但有人無法戒斷

「在日本,政策的決定圍繞著金權,為什麼核電政策反反覆覆,因為背後有太多的利益牽扯在其中。」Hiroki說道。
那在臺灣呢?我們的每一項政策,顧及的是人民的幸福,還是決策者的一己之利?

「在日本,大家是怎麼看待核電呢?」

「在日本,現在大家都知道「核電」是不好的,但仍分成兩派。一派是大部份的民眾,大家都知道核電的成本有多高了,大家都為了核電感到痛苦,所以要推動無核的日本。然而,另一派,則是日本的工業,為了保持日本工業的競爭力,如果無核,日本的工業擔心成本會上漲,他們也知道核電是不好的,但仍然希望大家可以為了日本的工業,不要放棄核電。」(果不其然,在幾個月後,迫於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Keidanren)的壓力,野田內閣再度搖擺了廢核政策)

「所以,明知道那是不好的,但仍然希望大家支持?」

「是的。」

這是日本社會正在上演的悲劇,兩方都知道這個能源不好,但別無選擇,因為依賴已深,大家的共識都是核電是不好的,卻難以戒斷核電,分歧的盼望寫下了社會的悲劇。

那臺灣呢?在臺灣,卻還沒走到日本的地步,是幸也是不幸。

幸運在於,我們依賴的還不夠深,我們還有選擇,不像日本,災難已然發生,不可以選擇。

不幸在於,日本因為災難的發生,無論擁核或反核的人,都達成了一個共識:核電是不好的。而臺灣呢?臺灣的政策,卻還傻傻的相信,出事的那個人,永遠輪不到我。

因為自己的錯誤而學到教訓的,是聰明,因為別人的錯誤而學到教訓,那是智慧,多希望在臺灣,我們可以多更多有智慧的人,不必等到恐懼親自來敲臺灣的門。

3.誰能安心睡在核電廠旁邊

我們四位青年一開始,並非原本都是完全站在反對核電的立場上,但在明白、知悉核電在臺灣有多危險,面對核電廠,沒有一位青年不焦慮,沒有一位青年不害怕睡在核電廠旁邊。在討論核電經不經濟、環不環保之前,你得先關心核電安不安全,這是無論誰都不可否認的事實。

福島災民在災難發生的一瞬間,不會去想:我會損失多少錢,每個月會因為電費多花多少錢,核電碳排會多還是會少 而是想著:我安不安全。

島國這麼小,核災發生沒地方逃。島國這麼小,核廢料要放哪

尤其在臺灣,核電廠覆蓋率過高,核廢料處理困難,台灣核電政策沒有國際支援,台灣核電廠工程又到處都是問題。重點不只在核電廠的哪根螺絲壞掉,更在於萬一出事了,臺灣將何去何從。本篇報導將引您透過我們青年的角度,走完我們一起從一知半解,到發覺事情到底有多嚴重的這段過程。

為什麼巴西跟俄羅斯之類的國家,會覺得「核電」不會危險呢?因為對他們來說,地廣人稀,尤其像是巴西,少有大規模的天災,執政者在說服人民「發生危險的機率太低」時,不少的民眾在權衡之後,選擇信任這樣的說法。

然而,身為島國,在加上臺灣座落的位置,不只天災頻傳,臺灣更是地狹人稠的國家,先天上的狹小,讓我們無論把核電廠安置在哪裡,波及的人數都相當可怕,後天上,因國際政治關係,我們缺少IAEA等的國際支援,核一核二的老舊,核四的工程問題,「萬一」我們像福島事件一樣,由天災開始,引發人禍,臺灣將為接二連三的骨牌效應付出多大的代價?

島國非核的提倡

島國與核電廠的結合,有如一段致命的戀情。

島國人口眾多,居住地稀少,從福島核災的先例看見,一場核災便將造成國家各方便的嚴重影響。

核災發生的時候,首先會危及許多人的生命安全,接著會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之後又有許多的核污染問題要收拾。比日本更狹小的臺灣,恐怕連一次的核災都承受不起。核一核二的避難圈若以三十公里計算,影響的人數遠超過福島核災。其中將受影響到的,臺北市人口為兩百六十五萬,新北市人口則為三百九十二萬,核三所在的恆春則是八十六萬人口左右,而福島核一廠30km內的人口僅只有十七萬。若用真正影響範圍來算,福島受到影響的災民,高達一百多萬,若臺灣的核一核二出事了呢?會不會更多?我們該如何疏散?除了數百萬臺灣人的性命安全,還要考慮到核災帶來的經濟影響,近二十年來,國內產業高度集中北部,若核一核二出事,影響的,除了幾百萬人的生命安全,更會嚴重影響全臺灣的經濟,產業的停頓,會進一步影響到我們大眾的生計。

能源原本的意義,不該是俄羅斯輪盤

在思辯所有能源政策之前,應該重新去思考,能源之存在,是為了造福國民,保障生活與生計,而身在人口眾多的島國,我們承擔不起「萬一核電廠發生問題…」的這個『萬一』,因為核災發生的機率,絕不是「零」,更何況對先天不利、後天失調的臺灣來說,不只是機率比零多出很多,在生命與財產上造成的傷害,更是難以想像,還有事後的核廢料問題,不只是長期的污染,我們納稅人、台電的消費者,還得無止盡的為這些廢料買單。

「萬一核電廠發生問題…不過我們相信這件事不會發生,所以我們繼續執行核電政策…」這樣的思考方法,不就有如玩俄羅斯輪盤,相信自己不會遇見那顆僅有的子彈?更何況這是顆會長期輻射染、波及數百萬人的子彈?

當我們認真的去思考這個「萬一」,我們怎能安心睡在核電廠旁邊?

4.你得承認:核能不永續

核能足以擔當通往永續的橋梁?

據能源局於民國九十九年發布的數據,臺灣的能源進口高達99.4%,若把核能算進自產能源,依然高達90.6%,在這一份「能源發展綱領政策評估說明書」中,更進一步闡明,臺灣未來的能源政策應依循「Environmental」、「Economy」、「Energy」的3E原則,一國若要爭取「永續的未來」,「永續的能源」則是必臂的,沒有永續的能源,國家的未來又該何去何從?

那麼,核能,足以擔當臺灣通往「永續未來」的橋粱嗎?就IAEA之論述,在制定能源的政策的時候,需要考慮各個地區的獨特因素,那麼對於臺灣來說,核能,是永續能源嗎?

在準備這份報導之前,青年彼此亦稍有歧見,但隨著這一趟的旅程,我們發現,無論用3E的角度,亦或是用Rio+20的主題「Green Economy」的角度,都能發覺,核能對臺灣來說,根本不永續。

以這次高峰會主題來說,人類希望有個永續的未來,而讓人類文明得以朝這個方向邁進的,是一種嶄新的經濟模式,需要同時顧及「社會」、「經濟」、「環境」,文明的未來才得以維繫。

就核能來說,尤以核能在臺灣來說,根本難以符合上述三個面向,不用跳入細小的數據去思考,光是用一般的知識去思考,並能夠明白核能根本不是永續的能源。

社會與安全

首先就社會上來說,台灣核電廠的高覆蓋率,有如前一篇報導所提到,俄羅斯輪盤般的「萬一」,背後隱藏了多大的社會成本。以及核廢料的安置問題,像是在蘭嶼,對蘭嶼住民造成的傷害與反應,褚士瑩之前一篇「誰說你有資格反核」拋出的論戰,談論到了關於當地居民的生活習慣,在新聞、網站上吵得沸沸揚揚不可開交,但不管這些之後的論戰,先前掩埋的核廢料已然造成傷害,有誰想在自己後院埋核廢料,我不想,你呢?

我突然想到,近代民族國家的成立,很大一部份是因為新的中產階級需要有「政府」可以提供安全的生活環境,「安全」乃是國家給人民的第一要務,核電廠的存在,正巧是在反其道而行。

經濟與機會成本

再來是經濟的層次,這裡不討論「核電便不便宜」,網路上已有許多的資料,各家說法亦有見解,大家都知道我們對於火力發電的依賴,在石化燃料高漲的未來,將會對經濟造成不利的影響,而也知道核電背後有許多的成本因素(台電經營、會隨著經驗法則下降的問題、甚至是核四這個大錢坑),但同時又考慮到「再生能源」的未成熟,許多人覺得使用「核電」是個不是最好、但相對務實的選擇,因為廢了核電,降低能源儲備率、發展再生能源,同時期還要花錢拆除舊的核電廠,的確是有可能會有一陣子的「陣痛期」,面臨電價的再次上漲,這樣想,核電似乎是最務實的選擇。

然而,這也是個犧牲未來的選擇。

首先,我們的資源有限,我們明知道石化燃料近期將會短缺,所以選擇了一個會晚點再短缺的核能(核能的原料終究有限)。再過幾十年,若依賴核能的我們,終究得面臨能源再次轉型的問題,卻已經沒有時間去發展新型態的再生能源。這就是真正看不見的成本:時間。當資源有限的我們,在這個時間點,選擇投入更多的資源到核能上,就等同較少的資源被運用在再生的能源上,那再生能源的成熟速度,自然就會延後,而當我們越把資源投資在核電廠上,我們就得為更多的核廢料買單,核廢料的處理,需要「大量的空間」,然後,地球的空間洽洽是有限的,當有限的空間,遇上了無止盡增加的核廢料…。

我突然想起柯達的例子。柯達當初因為膠卷的創新,而成為了世界級的大品牌,後來因為「創新」,市場裡出現了「數位相機」一類的新玩意,這玩意一開始沒有多大的市占率,也沒吸引多大的注意力,再加上跟柯達的膠卷根本是互相競爭的技術,柯達算了一算,維持原本的產品與技術,是一個相對務實的選擇。然而,當越來越多使用數位相機,而膠卷相機逐漸被市場淘汰的時候,柯達要再進入這一塊新的市場,已經來不及了,因為他們已經被時代拋諸腦後。現在柯達在哪裡?前一陣子已經申請破產了。這就是創新大師Christensen所提及的「創新的兩難」,該理論早已被IBM等大公司,甚至是美國國防部拿去借鏡,想問臺灣的能源政策制定者,能不能從柯達的例子當中得到什麼啟示呢?

環境:減少排碳的方法很多種,為了核能這一種要留下萬年毒物?

最後是環境的部份。從中華民國政府的報告書來看,為何核能符合3E原則中的「環境」部份,是因為其與火力發電相較的低碳排。然而,在不考慮再生能源能帶給我們的更低碳排的情況下,核能真的是低碳排嗎?

這必須要分兩個層次討論。

第一個,如果核能是減碳的好選擇,核能真的是個乾淨的能源嗎?從鈾礦的開採、運輸、巨大的水泥牆、礦的提煉,拿來使用的大量水資源,以及要處理數個世紀的核廢料,真的是乾淨的選擇嗎?看起來不,尤其是核廢料的部份。

再來,核能是否是減少排碳的好選擇?

這個部份,可以確定核能的排碳比火力少,但對環境的負擔亦大,而且推廣核電,背後是巨額的資金與人力,所以是否要用核電來當作減少排碳,國內外討論亦多,可以確認的核能不是唯一減少排碳的好選擇,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無論是再生能源、增加能源使用效率、從需求面做調控,改善住宅,甚至是正確的植樹等等,都是選擇之一,在減碳方面,對核電來說更像是附加的利益,其實核能本身更側重本身帶來的經濟利益,能夠確定在於,核電絕不是一個對環境友好的能源,當你看到福島核災後的後遺症,以及無止盡堆疊的核廢料,我們還能說服自己,這是個對環境友善的選擇嗎?

總結來說,核電當然有好處,在短期利益方面,十分誘人,就像使用毒品會得到短期的快樂,但不會有長久的幸福。就經濟面來說,當國家資源有限的時候,我們核電用的越多,能在再生能源投注心力的機會就越少,等同拿眼前換未來,尤其我們的核能正如第一篇報導所提的,可沒有許多的國際大計劃得以支援、改版。在社會方面,背後造成的災害,對人類的不友善,更是一大隱憂。在環境方面,絕稱不上乾淨能源,儘管排的碳比火力發電低,但減碳的方法那麼多種,是否值得用萬年的核廢料去交換,這是一個划算的交易嗎?

我們能確定的是,核電不永續。
 

5.「乾淨的明天」可不可行?

在一場旅程當中,驚覺推動反核的國家與擁護核能的國家,差別在於一個非常重要的Domain Know-how。

最重要的到底是什麼?

為什麼我們需要乾淨的明天?因為我們想要一個永續的未來。
為什麼我們想要一個永續的未來?因為我們希望自己的子孫,可以如我們一樣幸福的活下去。因為文明的天性在於延長我們生命的價值,便是傳承,把自己一手打造的家庭,甚至是一手打造出的社會,親手交接到自己的孩子手上。

於是,在Rio+20的高峰會上,大家共思的是,怎麼去幫自己的下一代們,留下一個值得為上一代感到驕傲的未來。

我們為什麼現在得面對減碳的壓力,得面對日益極端的氣候,得面對如髒血一般被染黑的大河?因為在過去,人類的上一代、上上一代、好幾代之前,並沒有考慮到我們所處的現在,我們的現在,是當初祖先忘記去著想的「未來」,他們忘記替這一分未來好好想想、好好守候。

我們還有一次機會。這一次,我們可以選擇,跟留下我們這個時代的前人們,完全不一樣的選項。

我們可以選擇不只看到現在的、有形的、直接的價值,更能夠看到無形的、間接的、未來的價值,因為這些看不見的價值,會隨著分秒的過去,慢慢形成了我們下一代所處的地球。

在高峰會上,我聽到了一個很棒的比喻。

那裡有一台車,將開往我們想要的未來:永續的未來,而這台車有四個輪子,四個輪子分別由四種不同的材質打造:健康且受教育的人類文明、乾淨的科技、社會的保護、生態系,這台車才有辦法移動,然而這台車需要能源,這個能源,叫作永續的能源。

可是臺灣如果也想開這台車,我們在未來,可能會缺少能源去發動,因為我們現在所依賴的,無論是石化燃料,還是近來更加青睞的核能,都是非永續的能源。

然而,我們該怎麼改變?明知道這樣子是一個不利的走向,身為我們,該怎麼改變。

改變的源頭:你

到底什麼是文明?是一種巢狀的結構,較大的單位是國家,國家之下有產業,產業之下有組織,好比公司或NGO,組織之下又有團隊,團隊之下則有個人,一層包覆一層,一層包覆一層。而多個國家的互動,則形成了國際社會,這是人類文明的概述。

是的,文明的基礎,是無數的個人。而要怎麼改變個人?改變想法。

在萊特兄弟的年代,少有人相信,人類可以飛,商務飛行更是一件人類想像力之外的事情。然而幾世紀過去了,當我們想要出國,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坐飛機。對於我們這一代來說,飛,是理所當然的事。

如果我們這一代,選擇了,把核能當作理所當然的事情,把污染與廢料,把安全視若無睹,那我們的未來,幾個世紀過去之後,人們對於核能、污軟、廢料、生命危險,也將視為理所當然的事情,可能不會再去跳脫這個框架,就像我們,不會在直覺裡去反對坐飛機、上網、用手機這些事情,核能也會變成那樣理所當然的事情,包括核廢料

但我們有機會扭轉,形成一個正向的、轉向幸福的螺旋,透過扭轉想法,接著扭轉個人、再扭轉團隊、進而扭轉組織,最後扭轉大的產業,甚至是整個國家,或許還有辦法扭轉國際社會。這不會很快發生,但需要很長時間的努力,需要更多人的努力。

到底什麼是「乾淨的明天」的Domain Know-how,我想可以藉用一個出現在Rio+20的銀行家的話語:「我們不知道這個會議短期會有什麼功效,但我必須實事求是的去說,這個會議,對我們金融業來說,只要能影響到一個未來會成為新的銀行家的學生就夠了,他帶頭開始造成的改變,會讓我們整個金融業開始扭轉,不再那麼短視近利、不再看不見正在發生的事情、不再忽略那些刻意不去計算的成本。」

這句話背後的深意,在我解讀了近三個月後,這是我的發現,身為一個人,能發揮的影響力,是可以透過時間、數量與累積,不斷放大的,但一切都得從「改變想法」開始,而轉念,是成本最低,但最難的一件事。

但去看看那些革除核能的國家,不要核能,卻深植在人民的腦中,就像國父孫中山常說,改變,是「知難行易」,需要萬萬民眾的觀念扭轉,才有辦法邁向乾淨的明天,永續的家園。

當我們的想法開始改變,時間開始發酵,才有辦法走向「我們想要的未來」。

留下一個孩子們沒辦法選擇,就很幸福的未來吧。

6.來自各個膚色、各個國家因為憂慮核電而表達共同的心聲

而且有這樣想法的我們,並不孤單。

在聯合國的會議期間,我們採訪了許多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與他們交流對於能源的憂慮,尤其是核能,得到了廣大的迴響並且製成了這一部影片:anti-nuclear。希望透過Wereport,讓更多的人知道,在每個人都牽涉在能源枯竭當中的此刻,有一群人,不分種族、膚色與國界,共同表達對於核能的憂慮。

其中,有來自南韓的記者,巴西當地的居民、在會場巧遇的芬蘭朋友,正在推動「羅賓漢稅」的法國朋友,還有在美國長大的海地朋友,以及深感日本之痛的日本青年。在與高峰會平行舉行的「人民高峰會」上,我們舉著臺灣圖案的旗幟在巴西的大地上行走,尋找著跟我們一樣關心核電的人,我們在會場裡穿梭,試著尋找跟我們一樣盼望一個乾淨的明天的朋友,在十四天的旅程中,我們發現,為了不只是我們,許多的人,對核電都有深深的憂慮,不分種族膚色與國家。

不同的角落,對於一個乾淨的明天的期許,原來是一樣的。


相關連結: 

更多青年在Rio+20的一手報導,盡在TWYCC官網

Rio+20的相關資訊,環境資訊中心為您帶來更多新聞

推薦相關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