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說明

提案人 – 

廖芸婕

「水庫來了,我們找不到食物了!」又見衣索匹亞
非洲最大水庫Gibe III即將完工,引發的劇烈爭議除了水庫對生態環境的威脅,還有數十個倚賴Omo河流維生的部族,即將失去他們的食物來源……。

1. 提案人:
廖芸婕,曾任新聞工作者、國際背包窮遊者、文學作者。四度獲得新聞獎項。詳情按此。

2. 發起議題:
「水庫係築得,屎嘛食得……。」一天我攤開國際新聞,看見一則攸關無數生存故事的消息:衣索匹亞Omo河流上游,非洲最大水庫Gibe III即將完工,多年來仰賴Omo河流生存的沿岸原生部族,即將失去他們賴以維生的取食、狩獵、農畜方式。河流最後注入的肯亞邊境Turkana湖泊,也因水源枯竭,沿岸部族性命受到威脅。我不由得想起台灣往昔的反美濃水庫事件,和這首震顫人心的歌曲:「水庫若蓋了,人就連糞也吃了」,反覆唱嘆著……。也疑惑在衣索匹亞,我能否看見這樣的力量。

長期在該地實行田野調查的科學家,選擇以匿名方式將水庫完工的嚴重性公諸於世,甚至斷言,Gibe III水庫所能造成的長期災難,將與中亞地區消失90%水分的「鹹海」悲劇不相上下(悲劇如:沙漠化及水源匱乏,導致死亡率陡升。)

但衣索匹亞仍是一個新聞言論不太自由的國家,曾有記者因批評政府而與懷孕的妻子雙雙遭囚禁,至今仍有十多年的牢獄要蹲。恐怕他國媒體聲援的力量,能比本地的呼聲來得大。

Omo河流將90%的水源注入肯亞北方邊境的Turkana湖泊,這是個全世界最大的沙漠湖泊。每一年Turkana的湖水都被炎熱的太陽蒸發約7%,水庫建成後,水位可能驟降20多公尺。多年來,Omo河沿岸與Turkana周遭部族數十萬人的食物短缺,很難不令人聯想起20世紀造成衣索匹亞大量人口死亡的嚴重饑荒。重要的是,中央政府難以聽見傳統部落的聲音。

該議題的複雜與細緻性,更在於生態、文化面。衣索匹亞是非洲唯一未曾受過西方殖民的國家,至今仍保留豐富多樣、未受侵擾的傳統部落文化。Omo河部分流域及Turkana湖泊,更被聯合國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地」。水庫將造成的生態、文化劇烈動盪,使得專家學者憂心忡忡,甚至擔憂部分野生物種、人種族群的滅亡。

我非此類專家,因而除了反對與否的議題表面,更期望的是親自深入當地,用眼睛、身體、文字、畫面,更細緻地呈現出Omo河流沿岸部落的「生活」,以及族人對Omo河流的生存依賴。一個可帶來福祉的水庫,是如何可能地剝奪(或改變)無數生命?這絕對是當前急迫之事,先抽離於對、錯的表面紛爭之外:持筆的我,與一名專長影像紀錄的夥伴,決定把握時間深入部落,紀錄他們捕獵的生活、與河流依存的方式。

具體而言,年底的乾季正是衣索匹亞收穫的季節,年初也正逢衣索匹亞舉國最重要的日子、親人團聚的新年慶典Timkat與Ledet。因而我們選擇在12月中出發,在衣索匹亞待3~4周的時間。藉當地人的協助,走入不同部落,記錄如:漁民捕魚的技巧與姿態、慶祝新年的方式、務農整地的期盼、親人互動間的情感。同時對Gibe III水庫的看法,進行嚴肅訪談。

同時,也細膩觀察不同部族、社會角色(如意見領袖或勞工階級)面對該問題的互動姿態,除了忠於聲音的多樣性,也呈現非洲的特殊性:文化多元複雜,言論卻不夠自由。尤其在資訊流通不如現代社會發達的傳統部落文化裡,當物資匱乏、資源勢必受瓜分、攸關性命的時節,人們是否關心自家生存問題,更勝於公共議題?此時情感容易凝聚,或是更加脆弱、自掃門前雪,甚至互相猜忌?

筆者對興建水庫的對錯沒有預設立場,但希望記錄這一切,尤其是被掩蓋的聲音,或即將消失的生活畫面。報導的方向,預計到衣索匹亞走一段路後,漸漸更加明晰地確立。但若可以,我期望(或猜測)這樣的經驗將會帶我回顧台灣的公眾參與事件,也許以延燒20多年的反美濃水庫為例,當年熱血沸騰的社運青年,20年後的今日,陸續多已成為有了事業、家庭的中壯年人,他們如何回顧這項運動,是否持續關注?反水庫運動是如何重建了美濃、凝聚了一群人、或拆散一群人?同時從衣索匹亞返台後,也會嘗試到美濃,進行訪談,無論20年前即致力於反水庫的老一輩,或今日活躍的新生代。構思下一個更關乎台灣本土主題的可行性。

和衣索匹亞不同,身在台灣的我們在言論自由方面,確實幸福得多,然而在一方(無論)聲稱自己的立場將帶來大多數人的福祉,也使得更文明或更先進的同時,也反思:「先進」、「福祉」的定義是什麼?而那些無法獲得麥克風的人呢?他們又怎麼想?

3. 報導呈現:

文字:1萬字起跳的專題報導。
   如必要,將拆成多篇,以主稿、配稿方式呈現。
照片:40幅以上。
影片:期望以數則影像呈現,但須到衣索匹亞部落裡,才知可行性。
   以免造成侵略、不信任。

4. 焦點訪談對象:
Omo河流沿岸部落意見領袖
Omo河流沿岸部落居民
衣索匹亞官方
衣索匹亞NGO
衣索匹亞媒體工作者(含旅居衣索匹亞的國際媒體)
國際NGO

美濃居民
地方意見領袖
反水庫NGO組織

5. 募款目標:

8萬元,實際所需經費的一半。

來回機票8萬元(一人由台灣飛,約5萬元;一人(影像工作者,匿名)由歐洲飛,約3萬元)。兩人旅費一天粗估1500元(含交通、食、宿、偶爾徵求導遊或居民消息來源取得所需支出)30天,共約4.5萬元。其餘花費如簽證、保險、聯絡(手機通話、租借衛星電話基地台於偏遠部落使用)、耗材(底片)等,粗估2萬元。共約14.5萬元,加上本平台行政管理費10%,共約16萬元。

但只要贊助額達5萬元以上,無論金額多少,都一定會成行。


Report

正式報導

〈我們掙扎,築起家園〉報導完成

〈我們掙扎,築起家園〉
撰文/廖芸婕
攝影/林龍吟

報導完成了!首先深深感謝所有曾給予幫助的您,讓這趟採訪成為可能。

報導內容由原本預計的1萬字書寫成5萬字長文,高畫質底片也從40張擴張到80張,實因兩人都在採訪過程中收穫滿載、感觸極深,期望能讓您聽見更多的故事。

同時,內容亦納入美濃今昔水庫、國家自然公園的故事,將視野拉回台灣。這篇報導不帶特定立場或答案,關注焦點為異質的聲音、生活模式、生存心念,以及不同個體對家園懷抱的想像,與之紀錄。

我們做了簡單排版,讓報導賞心悅目,方便您的閱讀。下載全文請按:上集下集

誠摯邀請您,與我們一起聆聽他們的故事。手中仍有珍貴的現場錄音檔,包含各部族傳統歌謠,也許有天能以多媒體呈現。

因篇幅有限,報導不及納入的遺珠之憾──故事、現場照片──已於網誌分享,歡迎拜訪。讓我們以文、圖會友。

預覽:

相關連結: 

報導全文下載(上集)

報導全文下載(下集)

遺珠之憾

推薦相關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