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說明
提案人 –
Banana2016
報導提案:
台灣香蕉外銷景況不佳,外銷數量逐年下降,源自於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的香蕉低價高品質競爭,關於外銷問題,已有多年的報導追蹤,但是其實外銷量占台灣總香蕉產量的比例僅有3.1%,反觀內銷量占台灣總香蕉產量的比例卻高達97%,影響蕉農及香蕉產業極大,關於內銷的產銷制度卻多有癥結點。
內銷方式主要由盤商收購,部分由產地農會收購,近幾年來,另一個香蕉收購商–美商都樂崛起,知名台灣超商連鎖店7-11以及知名賣場Costco經我們查訪,也都是透過美商都樂進貨台灣香蕉,而非從台灣盤商進貨本土香蕉,雖然目前美商都樂占香蕉內銷產量的比例僅1%左右,但已有蕉農擔憂未來台灣的香蕉市場可能會被美商都樂所控制,又是否因為香蕉內銷產銷方式對蕉農或是大盤商不利,造成美商都樂能及時搶進台灣香蕉這塊大餅?
值得關注的是,香蕉內銷的產銷方式,對蕉農而言,是否因為大盤商掌握訂價權力及控制出貨量,蕉農要自行吸收市場價格波動的損失或滯銷問題?是否大盤商收購香蕉的價格和官方的收購價格數據有不一的情形?
除此之外,上述的收購香蕉的盤商、農會、美商都樂等等皆屬於有安全檢驗把關的”場內市場”,但有另外六成到七成蔬果內銷左右,根據媒體的報導,多流到所謂沒有安全檢驗把關機制的”場外交易”,香蕉亦屬於蔬果一類,是否也有同樣的”場外交易”中安全機制的問題?
蕉農屬於士農工商中,最重要的一環-農,卻可能遭受到產銷體制中價格的剝削以及自然災害後,血本無歸的情況。香蕉曾經一度為台灣出口品的驕傲,如今,在外銷競爭上光環已不再,但期盼能夠藉由調查報導找出內銷產銷問題癥結的所在,建構更加完整的內銷產銷體制,給蕉農最基本保障,讓他們也能像其他產業一樣,蓬勃發展,走向康莊大道。
經費預算:
調查過程需多次訪查高雄、台中、嘉義等地。
交通費平均估算約5000元。
提案人:
王紫玉
呂月琪
詹欣蓉
(按姓氏筆畫排序)
Report
正式報導
產銷結構生變 邁向自由經濟 蕉農何去何從?
產銷結構生變 邁向自由經濟 蕉農何去何從?
2016台灣香蕉產銷報導
坐在貨車後方,從旗山轉運站開始,一路顛簸地前往旗山區香蕉種植地,由張宏士先生帶領,我們到了一家兩代都以種植香蕉維生的家庭,眼前一位年齡超越半載,皮膚黝黑,現已退休,將主要的香蕉種植工作交由兒子的老蕉農,接受我們的採訪,兒子則在一旁忙著農產品分級裝箱的工作。
蕉農一家親切地招呼我們用茶;烈日之下,慢慢訴說台灣香蕉的世代興衰。
我們與老蕉農一家人一同坐在鐵皮屋的屋簷下,這個空間是他們完成分箱工作及採收香蕉的集貨地點,採訪當日,天氣炎熱,簡陋的鐵皮屋自然也抵擋不住炎熱的氣候,無論夏天或冬天,在這鐵皮屋下工作,可以想見工作的辛苦。
老蕉農從過去的青果合作社談起,過去,蕉農大部分和青果合作社合作,外銷日本為主,以契約合作(契作)的方式,保證收購量和收購價格。蕉農在前一年,提前向青果合作社申報隔年一月到七月的香蕉交貨量,並簽訂契約。
若蕉農的交貨量未達契作申報量,根據契約,蕉農必須繳付違約金;如果是因為颱風或寒流等天候因素影響交貨量,青果合作社仍可向蕉農收購香蕉,蕉農不需繳付違約金,但不再有保證收購價,依據情況作價格調整;另外,若蕉農的香蕉實際交貨量超過契作申報量,青果合作社會增給收購金額,但這些多出契作申報量的香蕉並沒有保證收購價格。
一位退休的青果合作社科員提到,青果合作社最令人激賞之處,便是所謂的評準基金,也就是當A蕉農出貨量超過當初的申報量,多的香蕉產量並沒有被浪費,以基金形式存著;如果此時B蕉農出貨量未達申報量,A蕉農的基金就會被移轉使用,填補缺口。台灣氣候多變,夏季有颱風,冬季有寒害,這些天然災害經常導致農業損失;藉由青果合作社作為中間機構,協調蕉農間的調度,長遠來看,對於全體蕉農和台灣外銷出口口碑都有所保障。只可惜青果合作社在香蕉外銷量大減、內部利益問題、制度僵化等種種因素而沒落,現今青果合作社的功能,與現下買入賣出的盤商相差無幾,也不再獨占香蕉的外銷市場。
台灣香蕉產銷鏈逐漸邁向自由市場經濟。
那麼,現在和蕉農直接接觸的單位有哪些呢? 產銷班、果菜運銷公司、盤商、農會?
香蕉流向市場前,需要經過一個程序-催熟。訪問多位香蕉產銷鏈上的人士,他們紛紛表示,掌握催熟技術並不容易,做不好,極有可能成為虧本生意。
我們隨著旗山蕉農張宏士先生的帶領,到了旗山區的果樹產銷第四十班,產銷班班員表示,他們是將蕉農運來的香蕉進行加工、催熟、分裝分級後,送到果菜運銷公司拍賣,幫助農民將產品加工產生附加價值,形成一種代工模式,以期得到較好的拍賣價格,產銷班從中向農民拿取加工費、運輸費等等人力、技術和成本費用;萬一加工過程香蕉品質有所損壞,成本全由蕉農吸收。
蕉農有兩大通路選擇,一是交由產銷班加工後,賣給果菜運銷公司,再到批發市場上進行拍賣,轉往盤商。其二是直接交給大盤商,盤商,由大盤負責物流、加工、拍賣,蕉農不須承擔產銷班加工成本。
產銷班班員表示蕉農透過果菜運銷公司賣給盤商,可有較公平的價格,因為果菜運銷公司的拍賣議價員,會公平評定送來的香蕉品質,並予以訂價;盤商會根據蕉農送來的香蕉量,決定價格,極有可能會出現,香蕉品質良好,收購價卻低的情況
果菜運銷公司在台北、桃園、高雄、屏東等地區皆有,一位旗山區農會推廣股股長杜先生提到,農會方面,會提供蕉農一個集貨地,將香蕉配銷到各地的果菜運銷公司,但他們偏愛送到台北的運銷公司,因為台北地區的消費習慣相對穩定,加上台北非香蕉產地,相對來說,會拍賣到比較好的價格。
配送到果菜運銷公司的香蕉,會再到果菜批發市場進行拍賣。果菜批發市場由果菜運銷公司和「行口」主導。盤商所收購的香蕉,也會經由果菜批發市場,轉往行口/中盤,最後由下游零售商採購,流向市場。行口進貨來源十分豐富,不限於大盤商和批發市場,也可以直接向產地進貨。
另外,旗山區農會推廣股股長杜先生認為,台灣的香蕉產銷屬於淺盤類型,根據學術定義,淺盤經濟通常出現在幅員較小且相對缺乏自然資源的經濟體系,經濟基礎不夠渾厚,缺乏吸收經濟震盪的能力 ,台灣即屬此種類型,淺盤經濟的另一特色為供給面缺乏彈性,換句話說,一旦需求面稍有變化,就容易引起價格暴漲暴跌。
杜先生假設一個常見的香蕉產銷實際情況:某廠商想要固定成本,所以和蕉農討論並約好廠商會向蕉農買入固定收購價格,但是此時有其他盤商給予更好的價格,蕉農心意一轉,便轉而賣給其他盤商,廠商收不到一定的貨量,只好求於其他管道,自然而然地,下一次蕉農想要再賣給原本的廠商,廠商也不願意收了,蕉農只好接受盤商隨時季浮動而不穩的價格,這樣的問題,在台灣香蕉供過於求而滯銷的時候,也明顯浮現。杜先生說,滯銷時期,蕉農會希望農會可以幫忙將滯銷的香蕉用外銷或其他方式解決,農會便找來了貿易商,解決今年的滯銷問題,貿易商也會希望貨源是每年穩定的,但蕉農如果只有想到將今年的滯銷解決,和需要長期合作的貿易商是無法做長久生意的。
果菜從產地出發到賣場,需要經過加工催熟、包裝、批發通路層層步驟,上市前還要通過最重要的農藥殘留檢驗,中間牽涉到的人力和物流成本逐一升高。
我們從上游的旗山蕉農,一路來到位於民雄市區的下游香蕉零售商。
位於嘉義縣民雄鄉的熊大莊森林主題休閒園區在週末格外熱鬧,儘管氣溫又飆新高,依舊擋不住各地遊客的興致。園區門口的一條小街,聚集了大大小小的商販,“香蕉哥哥,金蕉傳奇”的豎幅標語特別顯眼,這裡是香蕉哥哥邱成毅的水果攤。
邱成毅先生過去曾是電子公司主管,中年轉業後成為水果零售商,現在已經是第七個年頭,無論天氣晴好還是曝曬,甚至颱風,都會在這裏準時上工。他的攤位上,除了主打的香蕉,還有木瓜,火龍果,蜜桃等水果,他很自豪地說“整條街上大家都知道我叫香蕉哥哥,我賣的香蕉最多,不是第一也是前三名。”通常,果農的水果需要經過行口,再分給盤商,最後分散到各個銷售點。邱先生說,盤商會對香蕉進行催熟,分級,分裝等加工程式,每多經一道加工,多轉一次手,自然就會多加一份錢,最後反應在水果價格上。邱先生的獨特之處就在於,一,他的香蕉主要從大盤商那裏拿貨,而大盤商的貨不需要經過行口,直接向蕉農收貨,轉手次數少,價格相應低廉,二,他嚴格要求香蕉品質及了解相關知識,當有些盤商或蕉農存僥倖心理,拿出有品質問題的香蕉時,他通過各種管道,向蕉農朋友請教、上網求證,回擊所有搪塞,確保賣出的香蕉有最佳品質。
資訊透明化給水果銷售鏈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給蕉農和銷售商帶來了些許無奈。邱先生與銷售同行,和蕉農朋友們有不同的line群組,而這些群組就是大家交換意見的地方。大家在群組裏交換香蕉種植的意見,也交換著當日的香蕉定價。在他看來,香蕉的價格浮動在於市場機制,但無論是出於供應鏈哪一位置,都存在一定的風險。當然,前端的銷售與後端的蕉農所承擔風險最大,對於蕉農來說,完全沒有保障。盤商把價格公開,蕉農的選擇就是賣或者不賣,也就是所謂有自主權,沒有自主力。
對於銷售端來說,利潤是固定的,而拿貨價格則是由˙行口與大盤商所定。除了香蕉哥哥的水果攤,民雄鄉裏,無論是連鎖的金田水果行,還是其他私人的水果攤販,他們表示銷售價格是根據行口和盤商的要價而定的。
臺灣於2002年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根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公告資訊,香蕉目前為管制進口,進口稅率為25%,由於關稅保護。因此,臺灣消費者吃到的香蕉都是本土蕉農栽產的香蕉。
由上圖可以看出,政府積極推出了以“穩定產地價格,減少農民損失”為目標的香蕉產銷農業政策,然而,政府僅在生產端對蕉農進行輔導、補助,但是到了中下游,對於盤商如何收購或是零售商的販賣並沒有做全面性或相對應的保障,例如”保證收購價格”。
邱先生亦提到,農糧署每年進行農地或收購價格普查,但是卻沒有做出相對應的措施,例如控制香蕉每公頃產量,來達到產銷平衡。
走訪中,大多數零售商表示,香蕉價格波動在於“市場機制”,然而,由於蕉農對於市場經濟知識的缺乏,以及臺灣自然氣候多變等不可控因素都會對香蕉的價格與供需造成影響 。這些都不是僅僅靠市場機制可以解決的,倘若政府不僅在生產端對蕉農進行輔導、補助,同時,根據市場供需進行研究,對每季度蕉農生產經營香蕉有主動的引導,並加強對於中下游的盤商以及零售商面臨的困難做出相對應的保障,在不可控因素造成蕉農損失時,除了給予相應補貼,同時跟進後續的監管,每一環節都跟緊,那一定可以高效達成“穩定產地價格,減少農民損失”的目標,造福於臺灣香蕉產業。
現今,越來越多青年返鄉務農,網路資訊流通,網路行銷成為新興的創業模式。不久前成立的「果物配」,青年創業,推出「小農水果箱」,產地直送。不需透過中間的層層產銷鏈,直接和各地農民合作,看準現代人忙碌的生活步調,分為單人水果箱和家庭號水果箱,以宅配的方式,將水果送到消費者手中。不同於超市、菜市場、有機商店的產銷模式,「果物配」提供更直接的運銷方式,並公開每一份水果來自哪一位果農、哪一區產地。藉由網路,讓農產品上下游產銷鏈更為簡單透明。
「農夫市集」也是拉近產地農民和消費者的新興方式。藉由市集,讓消費者可以近距離與農夫互動,了解他們的栽種方式、產地背景,以及好的生產理念。農夫自己定價,不必透過層層產銷鏈,讓獲利可以更直接地回饋到農業本身,也能讓農夫們更了解消費者的想法,創造雙贏的消費模式。
「產地直銷」結合產地旅遊業,推廣特色農產品,是最具經濟效益的方式,讓外地遊客對農產品有更進一步認識。消費者基於對產地的信任,而願意選擇某一產地的農產地。台灣香蕉有諸多種類,各地隨著土質、氣候,和歷史原因,種植的香蕉品種也不盡相同。將各產地的香蕉風味做出品牌,是現今台灣香蕉產業正努力前進的方向。
「網路行銷、宅配經濟、農夫市集、產地試吃」,都是對於現今台灣香蕉產銷結構有所幫助的行銷概念。改善台灣香蕉產銷鏈的下一步,我們都是一份子!
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