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許雲凱報導
讓流量變現是數位媒體的經營真理,ETtoday總編輯林妏純笑稱自己是「直球對決」,出席論壇剖析她在編輯台的思考,如何在數位小編當道的環境中,找到數位媒體的守門角色與出路;中正傳播學院教授管中祥則以娛樂新聞案例,生動地勾勒出數位媒體「共造風向」的現象,並點出資歷淺、薪資低的網路小編成為新聞守門人的風險。亞洲事實查核實驗室主任李志德也提醒,網路帶風向議題有其生態系,查核組織不只要單點擊破,也要縱整觀察,有助釐清生態系如何運作。
「2023調查報導與事實查核工作坊」7月29、30日於台北舉辦,第二天議程聚焦「網路帶風向訊息的現象與解方」,邀請亞洲事實查核實驗室主任李志德、ETtoday新聞雲總編輯林妏純、中正大學傳播系教授管中祥 ,並由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副總編審陳偉婷擔任主持人,共同分析網路帶風向現象、結構因素並試圖提供對策。
圖1:從左到右為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副總編審陳偉婷、ETtoday新聞雲總編輯林妏純、 亞洲事實查核實驗室主任李志德、中正大學傳播系教授管中祥/攝影:趙元彬
無聊變成流量 網路新聞的流量甜頭與困境
「歐陽妮妮口袋撿到兩百塊的新聞,改變了我對網路新聞的認知」,林妏純2013年擔任蘋果網路新聞主管,當時蘋果記者發出這條「撿到兩百塊」的即時新聞,點閱率直往上衝,讓她感到疑惑,這到底是「好流量」還是「臭流量」,臭流量是會傷害媒體的大量負評。
林妏純當時分析留言串,發現有讀者分享自己真實經驗,也有人戲謔接著造句,這則新聞成了網民們可以玩的素材,持續有人在留言「蓋大樓」。這讓她體會到,以傳統新聞學來說,「撿到兩百塊」並不是重要新聞,但在網路時代,卻有讓讀者「打發時間」的重要功能,這是網路新聞一個重大特色。
上網行為各有不同,但多數人是為了打發時間,因此「無聊」成了理解網路新聞的關鍵字。「網友無聊得要命,成天找新聞分享,無聊新聞變成了重要新聞」,林妏純提出她當時得到的觀察。
出身傳統媒體的她也反思,讀者以打發時間的心態閱讀新聞,但卻變得非常沒耐性,經常未讀先轉,只看標題就轉發。符合讀者喜好的網路新聞被大量分享,帶來可觀的流量,媒體嘗到「流量變現」的甜頭,但網路新聞更加碎片化。
圖2:ETtoday新聞雲總編輯林妏純/攝影:趙元彬
「白飯之亂」新聞仗的幕後思考
林妏純比喻,傳統媒體是「預備-瞄準-再發射」,意思是找到素材、完成採訪才會刊出,但網路媒體卻是「預備-發射-再瞄準」,看到有趣素材就會搶快刊登,之後再修改內容,或者調整報導方向。
林妏純認為,「帶風向」是網路媒體一個很大的負面標籤,尤其常質疑網媒是不是跟網友一起帶風向? 但其實這是外界既定印象,實際上並不如此,身為Ettoday總編輯的她,在新聞把關上,她把網搜小組改為AI小組,要求網路訊息必須進一步採訪到當事人。
林妏純說,以「白飯之亂」為例,這是典型的數位媒體題材,網路上的言論經報導之後,延燒4天成為熱門議題。她就要求ETtoday線上記者,一定要採訪到當事人,包括學生、老闆本人、校方等多方說法,經過綜整之後,再刊出來,不能只片面引用網路上言論。
林妏純指出,多數的網路熱門話題跟「白飯之亂」一樣,即使能吸引大眾目光,但本質上都不是重要議題,因此具建設性的報導,除了採訪當事人外,還應該從「同理心」出發,讓當事人說出自己的想法,而不是通篇只有「網友說」,因此,她也會提醒線上記者改從同理心的角色,去思考怎麼做新聞。
政治議題查核實例:南海工作會議紀錄
成立於2022年的亞洲事實查核實驗室,隸屬於自由亞州電台,實驗室主任李志德說,他們較偏向於政治訊息的查核,內容包括政府公開資訊,或由政府高度控制的媒體、與政權立場高度相似的KOL的言論等。
李志德以近期台灣媒體報導的「南海工作會議紀錄」說明政治查核的過程。由於政府已先從文件用語錯誤、不存在這項會議等理由,駁斥這件會議紀錄的真實性,他們試著以「不跟政府要答案」的方式,不用官方說法,單從事實查核角度,能否判定南海會議紀錄的真偽。
圖3:亞洲事實查核實驗室主任李志德/攝影:趙元彬
李志德分析,檢視這份文件,可以發現有三個疑點。第一,是該項文件部分段落,與該媒體三天前某報導字句幾乎完全相同。第二,文件部分用語如「本黨」、「各軍總部」、「彙報」等,都是中國官方常見用語,而非台灣官方所慣用。第三,台灣官方文件必須按照行政院《文書處理手冊》規定的格式,但該媒體公布的「會議紀錄」,多處寫法並不符合規定。
李志德說,以上三項疑點其實無法證明文件為假,也許是紀錄者偷懶,抄用媒體報導,或者是不熟悉官方文書寫法,因此最後判定是「證據不足」,而非錯誤訊息。
假議題生態系特徵 中央廚房出菜加上KOL傳播
「帶風向」的辨別標準是什麼?李志德認為,要觀察帶風向或者假議題的建立,必須先認知到這是一個「生態系」,也就是說會有一個中央廚房設計議題,找人撰寫報導,接著會有KOL在各式平台上將這訊息/議題擴散出去。這些內容會再經過各式二創,不斷疊加新的謠言,轉化成多種版本的不實訊息。
李志德觀察,在台灣媒體報導南海會議紀錄後,第一時間就已經在中國各式平台傳播,而且還有中國官媒跟進報導。
李志德認為,單則訊息的查核固然很重要,但由於假議題/帶風向必須要從生態系觀察,因此事實查核機構有必要會每隔一段時間,整理相關查核內容,指出生態系的上下游關係,向社會點出看似不相關的訊息或人物,其實很有可能都在傳播假訊息。
是帶風向還是「共造風向」? 學者:媒體小編成新聞守門人
中正大學傳播系教授管中祥延續「帶風向」的討論,指出除了「帶風向」之外,還有一種現象稱「共造風向」。
管中祥認同李志德的分析,「帶風向」可視為特定人士發表言論,造成鄉民跟隨,意圖製造輿論方向,也可以簡單說,就是背後有「網軍」。但「共造風向」不是這種模式,他不一定有網軍在背後發動,但卻也有一群人有意或無意發表特定言論,塑造輿論。
管中祥舉出的例子是2020的金鐘獎頒獎典禮,兩位原住民青少年奪得兒童少年節目主持人獎,兩人分別穿上泰雅族與達悟族的族服上台,以族語致詞,但當晚多數網路媒體下標都以「裸露屁股蛋」形容。
圖4:中正大學傳播系教授管中祥/攝影:趙元彬
眾多網路媒體標題雷同,管中祥戲稱,可用「一家屁股蛋,全部屁股蛋」形容。典禮新聞背後應該不會有網軍,但為什麼卻生產出角度相同的新聞?管中祥點出,問題在於多數媒體都聽不懂原住民語,但在必須快速生產新聞的壓力下,只好從獲獎人的外在、衣著做文章。
管中祥說,當天他在自己臉書轉貼「屁股蛋」新聞,直呼「這標題太荒唐了」,底下就有現在是媒體小編的昔日學生來留言,承認自家記者也有寫「屁股蛋」新聞,但他卻沒發上平台,原因是他是台東人,「這我PO不出去」。
管中祥感嘆, 一位小編就可以決定新聞上架與否,弱化了記者和編輯做為守門人的角色,小編成為最後的守門人,但卻是產業中薪資最低、經驗最資淺的人。
管中祥指出,當多數媒體都報導了「屁股蛋」新聞,也許賺到流量,但可能導致罵名,譬如「記者腦殘、媒體很廢」的負評,當這類事件反覆發生,最後就是導致人民不信任媒體,這也是認知作戰的最高境界,民眾不知道該相信誰。「共造風向」背後沒有網軍,但結果可能更可怕,當媒體失去信任感後,又有誰能來監督政府?
解構小編現象時,管中祥說,數位媒體共造風向的現象,從結構來看,媒體應該重新思考讓新聞把關人擁有足夠素養和查證能力,重新思考小編角色的比重;同時,媒體工作者具備專業知能、文化知識,擁有豐沛人脈、不被壓縮的勞動條件,也非常重要。
林妏純回應網路小編問題時,她說,如果發現旗下數位記者只是帶來「臭流量」,有所謂「廢文之王」這樣的記者,或者是小編用引戰話題來創造流量,她可能會換掉這樣記者,並且從新聞內控機制、KPI去改變和管控,盡量從新聞核稿,從源頭進行把關,持續對記者加強培訓,期待新聞訓練能夠逐漸內化為團隊的工作方式。
她坦承,有時在追求流量、搶快的考量下,的確有時候新聞就先出手了,她也會要求團隊時常自我檢討,目前除了觀察讀者留言,避免負評之外,也會加強內部管控。